全球疫情暴发后,生产呼吸机元器件的供应商,也面临全球需求的井喷。这对上游供应商的生产能力、供应链和生产周期都带来挑战。袁振介绍,近期,他们正在与核心供应商、霍尼韦尔公司的南京分公司,协调压力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的供应。
如此重要的医疗物资却面临全球短缺,袁振认为,这与高投入和低需求有关。“生产一台呼吸机需要诸多零部件,它们结构复杂,有技术难题,而且配套的软件成本也较高,目前公司每年投入研发的费用约2亿元。但是,相对于制氧机、血压计,如果不是遇到重大疫情,呼吸机的日常需求量并不大,所以涉足该领域的企业不是很多。”

呼吸机出厂前噪音测试
如果这些进口器件都能实现国产替代,是否可以避免出现目前产量受限的情况?
“自主可控和依赖进口,不仅在我们行业,所有产品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全球化有全球化的好处,就是分工合作,各有所长。欧洲做精密控制零件很厉害,而我国在注塑、塑胶、普通电子领域能力很强,如果在平时全球化分工一定是很高效的。”许坚分析说,但是当疫情影响某个国家的工厂正常开工,全球化就会被这个问题所限制,而自主可控就可以避免出现这种情况了。从供应链的管理上看,国产化和本地化是一个趋势,是不是一定要全部做到本土化?还有很多环节问题需要解决。
袁振也认为,呼吸机对于肺部急慢性疾病以及火灾、战争引起的肺部创伤,都有显著疗效,建议作为战略物资储备,“而如果关键核心部件的生产能力不掌握在自己手里,遇到重大突发事件,会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