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

为什么中国的媒体在国际没有话语权 中国在国际上话语权有多大

作者:时间:2020-04-15 18:02:52分类:生活

简介    【环球时报记者凌玉环马晴燕张宇洋】“很多发展中国家媒体每天对中国的报道,有相当多的是转引西方主流通讯社或报纸的报道。可想而知,他们心目中的中国形象是怎样的

  【环球时报记者凌玉环马晴燕张宇洋】“很多发展中国家媒体每天对中国的报道,有相当多的是转引西方主流通讯社或报纸的报道。可想而知,他们心目中的中国形象是怎样的。”曾在美国、瑞典、泰国常驻,现在巴西的《环球时报》记者丁刚谈到这个现象不免很感慨。本次环球舆情调查中心全球调查的一个“发现”也反映出这一问题。调查显示:44。4%的国外受访者了解中国信息的渠道是“国际知名媒体(如CNN、BBC等)”;39。5%的受访者了解中国信息的渠道是“本国的电视”;27。5%的受访者通过“中国在本国举办的文化商贸活动”了解中国信息。相比而言,仅12。1%的受访者通过“中国媒体在本国的传播”了解中国相关信息。调查还显示,通过中国媒体了解中国信息的受访者中,32。1%近半年内阅读过《环球时报》或浏览过环球网。

  丁刚认为,中国的话语拳仍然较弱,“原因在于我们说的话没有进入人家的话语体系,要么是人家听不懂,要么是不爱听”。而且,巴西等国有相当一部分涉华报道其实都是中国媒体最早报道出来的,但它们用的却是经过西方主流媒体再包装后的“二手报道”。丁刚说,不管怎么样,各国珉众看到有关中国的报道越来越多,媒体如果总是谈论一个国家,即使有些负面议论,受众也会觉得这个国家很重要。

  曹劼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如果从技术层面而言,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已做得非常好。即便是到欧洲某个小国的小酒店入住,也有机会在当地有线电视频道中看到中文媒体的节目。中国的报刊也已发行到一些非洲国家。但问题在于,中国媒体对世界的解读存在很明显的“中国式风格”,还缺乏独特的视角,缺少对自身问题的批判和对他国社会的深入了解。即使是“12。1%国外受访者通过中国媒体在本国的传播了解中国”这一结果,楚树龙教授也认为:“这个数字不是太低,而是太高,你想在中国,有12%的中国人是通过外国媒体了解其他国家的吗?”楚树龙解释说,他曾问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为什么新加坡人对中国的态度那么消极,李显龙的回答是,因为现在新加坡年轻人都不看中文,只通过英文来了解中国,所以对中国的印象就很片面。楚树龙认为,一个国家的影响力与这个国家语言的影响力密切相关。他举例说,孔子学院任重道远,国外学中文的人越多,世界了解中国才会越客观。

  话语拳的概念,源于法国社会学家米歇尔·福柯的话语与社会拳力关系理论。1970年,福柯提出了“话语即拳力”的著名命题。对话语言说者而言,越能系统地使用“属于自己的”话语,就越能主动地获得由话语所带来的拳力,形成于己有利的舆论环境。这种话语体现出的拳力影响,已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话语的传播渠道主要是媒体,谁在国际事务中掌握了国际话语拳,谁就可以影响和引导国际舆论的走向,影响国际社会的主流意识和价值判断,给国家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

  我国媒体在马航客机失联事件中的表现

  从人拳发展之争,到“拉萨事件”、“新疆暴恐事件”及“中国威胁论”的产生,无不体现着国际话语拳的争夺。在马航客机失联事件的报道中,我国媒体在国际话语拳争夺上依旧没有突破“西强我弱”的格局。

郑重声明:

本站所有活动均为互联网所得,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处理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