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问的这个,有水平。
”如何判断.....“,其实更多地就是:
读多了,凭借直觉和经验。
某种程度上,张弛有度的放松和分散注意的无用片段,是一个东西,
全看读者个人理解,就算是作者也不清楚写这一段的目的。
好多时候,作家写这一段是没有目的的,
你去问他,他也只会告诉你:”就是感觉这个时候,应该要有这么一段。“
语感,一个作者写作多年培养出来的感觉,
大多数的灵光一现,语出惊人,都来源于此。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说的也是这个感觉。
批评家对此也没有特别明确的定义,和标准的判断方法,
只能是,凭感觉。
判断方法因人而异,你找100个大神来,他们的方法也都各有不同。
但如果是想要克服”写无用情节“的话,
结合个人经验,浅谈一下,仅供参考。
其实,如果没有办法做到有意识的张弛有度,
那就想办法通过无意识办到。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一个故事写尽。
当然这是适用于新人前期练习的笨方法,比较实在好用。
我最早写故事的时候,总是担心把这个讲完,后续剧情还没想好怎么办?
所以,就一个故事讲起来没完带散,水的一比还不自知。
后来复读的时候,简直不堪入目,从那以后我就有意识的克制自己,
恰到好处的把故事写尽。
不用担心后续剧情的问题,一个劲头就是”莽“。
但当我真的把一个故事恰到好处的篇幅讲完时,就会发现新的思路映入眼帘,
并且很连贯的开始衔接。
若干个月后,我才学会写之前,溜一遍细纲,
至少想好三个剧情再动笔,不仅丝滑无阻,还不会强行水字数,
因为我知道后面有内容可写,就有底气放开手脚。
类似于,自己有存款,买东西时就比较豪爽。
这个问题,归根到本质其实是”叙述节奏“。
既然是节奏,那大多数为个人感觉。
一段故事高潮之后,是立刻衔接下一个故事开端,
还是写一点日常情节过渡一下,
很多时候是写到哪里自然想到的,而并非提前预设好的。
写作时对于情节的把控,这是一个整体,不能区分开来讲解。
”写作如树,一枝动百枝摇。“
单独讲述过渡剧情的判断和使用,对于写手没有太大意义,
毕竟我们说的再细致,也只是理论,
题主看懂了,也未必能用出来。
更何况,写作的训练是整体训练,不能单独拿出其中一环来讲解。
实在想要判断的话,还是老方法,找一个题主自己喜欢的作者,
去拆这位作者的成名作和连载作大纲,
学一下他是如何衔接的。
看得多了,一种感觉就来了。
言尽于此,希望能对题主和各位朋友,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