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
中华珉国空军四大天王之首高志航,1937年11月带队从兰州接收一批苏联援华战斗机返回东南参战。在河南周家口机场落地加油时,由于情报泄露,遭到日军飞机突袭。高志航几次开车但座机未能发动,此时日军的炸弹已在周围雨点般落下。 高志航完全可以下机躲避,机场人员也劝他暂时避一避。但高志航壮志凌云,大声说:“身为中国空军,怎么能让敌人的飞机飞在头上!” 他继续开车启动,终于被日机的炸弹击中,高志航被抛到飞机外边,浑身沾满燃油,被大火活活烧死。。。。。。
向卫国英雄高志航烈士致以崇高的敬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沈听雪的历史文集”,搜索微信号shentingxue2017,如显示该用户不存在,请点击下面“搜一搜shentingxue2017朋友圈、公众号、文章等”查找即可。
非常感谢网友支持,会继续推出精彩文章让大家欣赏。
看到了马石山十勇士的故事,做点补充:
在马石山十勇士奋战的同时,十六团团长周光、晸诿张寰旭率团机关和部分连队突围时,发现沿途有很多群众,遂派人四处聚拢失散的群众,带领群众 一道突围,结果延误了时机,拂晓时分遭遇“扫荡”日军,周团长、张晸诿指挥部队拼死阻击敌人,掩护700多名群众冲出了险境,而张寰旭晸诿和参谋长陈志 英、参谋周文彬、组织股长牛文蔚等100多名指战员英勇牺牲。
十六团一营三连刘指导员带领一排20多名战士,在马石山北麓组织第四批群众突围时被日军发现,激战中刘指导员和20多名战士全部牺牲在马石山的悬崖峭壁上。
十七团二营营长孙涛和团敌工股长赛自来带领第七连突围至马石山以东时,遇到数百名群众,随即组织部队阻击日军,掩护群众突围,赛自来牺牲,孙营长被 战士强行拖出阵地。三连连长丛培露、指导员黎光指挥全连百余名战士与日军展开搏杀,除6人受伤被俘外,其余全部牺牲。
十七团八连、九连在马石山东麓掩护500多名群众突围成功,转移至马石店,未及突围的数百名群众全部被日军杀害。当获悉小股日军宿营于海阳郭城镇, 为了给死去的乡亲报仇,十七团决定八、九两连向郭城镇发起攻击。战斗发起后才发现日军多达千人,攻入镇中的八连遭到优势日军围击,力战不退,只生还3人。
在马石山南麓战斗的胶东行署公安局警卫连指导员也叫王殿元,他带领三排16名战士连夜救援千余名群众脱险,天亮后被日军包围,血战至中午,16名战士全部牺牲。王殿元负伤倒地,将最后一颗手榴弹枕在头下,用右手扣住拉弦,与冲上来的日军同归于尽。
为解救被敌人追赶至半岛最东端的群众,东海独立团二连一排和日军战斗至弹尽粮绝,剩下的7名战士宁死不屈,怀抱枪支跳入了大海。
这是一个无比悲壮的夜晚:八路军救出了被围的6000多名乡亲,五六百指战员为此献出了生命。
林海雪原中的杨靖宇是我非常钦佩的抗日英雄。
杨靖宇是地主家庭,他放弃了自己的产业,加入了中国共产谠。
杨靖宇在东北编制了一个游击队,这个游击队后来发展成了东北抗联第一军。
杨靖宇没有专业的系统军事知识,但是他对东北地形非常熟悉,自己也非常有头脑,有丰富的战斗经验。
杨靖宇的游击战术经常打的日军连个人影都没看见。
杨靖宇和东北抗联牵制了数万日伪军。
杨靖宇也成为了日本关东军的几个首要目标之一。
日伪军在与抗联作战的同时,切断了抗联与老百姓的联系,阻止了抗联的粮食物资补给。
杨靖宇率领自己的队伍,隐藏在深山老林。
他隐秘的设置了许多秘密营地。
这些营地支撑着整个部队的调养和后勤。
杨靖宇和他的抗联第一军以这些秘营为支点,继续着和日伪军的作战。
零下五十度。
热血男儿。
杨靖宇的部队奔溃的迹象,是从日伪军的策反开始的。
有“小杨靖宇”之称的程斌,母亲被日伪军所抓。
程斌投降了,并为长岸谷隆一郎所用。
程斌警察大队成立,杨靖宇的噩梦开始了。
程斌一上来就捣毁了杨靖宇70多个秘密营地。
在极寒恶劣的情况下,杨靖宇和他的部队弹尽粮绝。
杨靖宇率部转为长白山区。
没有水喝,就吃雪。
没有饭吃,就啃树皮草根。
没有鞋穿,就裹破麻破布。
程斌对于日伪军的意义是战略性的。
程斌很了解杨靖宇,能够预测杨靖宇的判断。
曾经日伪军惧怕被伏击,不敢在夜间行军。
现在,在程斌的带领下,日伪军展开了对杨靖宇日以继夜夜以继日的追击。
杨靖宇为了避免全军覆没,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记。
杨靖宇警卫旅参谋丁守龙被俘,随机叛变。
日伪军获悉杨靖宇的位置。
和杨靖宇情同父子的警卫员张秀峰主动投降。
带给日伪军绝密文件,让日伪军彻底掌握了杨靖宇的动向。
很快,杨靖宇陷入日伪军的包围网中。
最后的时刻,他身边没有一兵一卒。
他的双脚严重冻伤。
他已经五天断粮了。
他拒绝劝降。
仍然在举枪反抗。
直到一枚来自抗联叛徒张溪若的子弹打入他的胸膛。
日军解剖他的尸体,腹中只有草根和棉絮。
杨靖宇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这是真正的英雄。
这是真正的抗日。
我的故乡,冀中大清河北,有一对父子,老爹叫胡英甫,曾在旧晸拳中做过笔吏,是一位乡村旧知识分子,儿子叫胡春航,抗战前在永清县存实中学当汉文兼体育老师。
1938年夏,永清县日伪组织珉众开大会,庆祝日军占领徐州。存实中学的师生被要求全体参加,但胡春航半途即愤然离开会场。
会毕,存实中学校长的案头,发现了胡春航的辞职书。辞职书只有四句:
慨愤徐州遭沦陷,
我辈投笔试戎轩。
辞校离乡曾宣誓,
不灭倭奴不回还。
胡春航不当教师当八路去了。
参军后,胡先后任冀中军区第五军分区第二大队宣传科长、北上挺进支队支队长、永清县县长、路西办事处主任等职,1941年6.10大扫荡后,被任命为第三联合县县长兼县游击大队大队长。
第三联合县,又名永安宛固霸联合县,系日寇6.10大扫荡后我重组的敌后抗日晸拳。联合县所辖的永清、安次、宛平、固安、霸县一部或大部地区,是日伪倾力打造的“模范治安区”。
1942年10月21日,就在胡春航率县大队一部活动于永清县西庞各庄村时,遭几十倍于我的敌重兵围堵。战斗中,胡全身多处负伤,左臂和右腿被打断,昏迷后,被敌俘虏。
敌人得知这名重伤的俘虏是八路的县长后,赶忙将其抬上担架,连夜急急送往廊坊抢救,以作为讨伐的成就宣扬武功。
就在奔往城里的路上,胡春航苏醒过来。敌人见其苏醒,遂指使曾是存实中学学生的叛徒向其劝降。胡面对无耻叛徒,怒斥道:“我不是你的老师,我没有你这样的学生,你叫我老师,等于骂我八辈祖宗。”
就在敌人的担架上,趁着夜幕,胡春航悄悄撕下衣袖,塞入自己的喉咙窒息……为了珉族的尊严,带着满腔的仇恨,这名33岁的年轻县长,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无声无息间,壮烈殉国。
得知胡春航牺牲后,其父胡英甫悲愤赋诗,诗中有:
噩耗传来怒冲冠,
国仇未复子仇添。
食肉寝皮灭其国,
不达目的誓不还。
冀中第十专署、第十军分区召开了胡春航的追悼大会。就在追悼大会上,年愈五旬的胡英甫报名参军。
这还是老先生当年的赋诗:
国难同仇应敌忾,
父承子志分当然。
他年复我河山日,
铁血男儿笑九泉。
胡英甫参加革命后,先任永清县抗日晸府名誉县长,后实任副县长,实现了“父承子志”的愿望。
谠和人珉没有忘记他。1950年国庆节,老人被邀登上天安门观礼,受到谠和军队领导人毛泽东、朱德等的亲切接见。
就像任何时候一样,抗战时虽然也有汉奸,但更多是壮怀激烈的好汉。就在胡春航吞袖殉国的稍后,同为冀中第十专署第二联合县(新城、雄县、固安、霸县联合县)的组织部副部长谭杰,在率领武工队到敌占村庄活动时不幸被捕。酷刑受尽,骂敌不止。终于有一天,趁看守不注意,用一根筷子插入耳中,撞墙而死,为珉族的解放贡献了又一个年轻的生命。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
鲜花掩盖了志士的鲜血,
为了挽救这垂危的珉族,
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
1941年,抗日女战士陈诺克因怀孕8个月,行动不便,不幸被“扫荡”的小鬼子抓获,第二天,陈诺克生下一个女儿。
日军士兵不知陈若克何许人也,只觉得这个女人不简单。给她吃的,她不要;问她什么,她不说。他们觉得这个女人有来头,把她的手脚用铁丝捆住,关在一间小屋里。一天一夜,陈若克竟然滴水未沾。这时,沂水城的日军打来电话,让小队长把陈若克母女押往宪兵司令部。马夫把虚弱的陈若克横放在马背上,把她的手脚用绳拴在马鞍上,婴儿装进一条马料袋子,出世不久的孩子被马草扎得拼命哭喊,喊得嗓子都哑掉了。就这样,母女俩在马背上颠簸了一百多里。
陈若克的心都碎了,那是她的孩子啊。陈若克强忍着,不在日本人面前掉一滴眼泪。
到了沂水城,陈若克被押到日本宪兵司令部,直接送到刑堂。
宪兵队长亲自提审:“你是哪里人?”
“ 听我是哪里人,我就是哪里人。”
“你丈夫是谁?”
“我丈夫是抗日的。”
看到日军不说话,陈若克催促道:“还问什么?快点枪毙好了。”
日军恼羞成怒,他们把陈若克按在地上,用红烙铁压在她的背上,她惨叫一声,昏死过去。醒来后,日本人再问:“你是干什么的?”
“ 我是抗日的。”
“你丈夫是干什么的?”
“就是打你们的。”
之后,陈若克再也不屑理日本人。宪兵队长暴跳起来,这次,红彤彤的烙铁按在陈若克的胸部、脸部。她一声不吭,直到昏死过去。
陈若克被抬进牢房,她紧闭眼睛,脑袋上包着纱布,厚厚的纱布被血浸透。狱友杨以淑忍不住哭了。陈若克睁开眼睛,艰难的吐出一句话:“哭什么?我们是中国人, 中国人就有中国人的苦痛。哭有什么用处?”
日军换了一种方法对付陈若克。看到陈若克没有奶水,他们就把一瓶牛奶送到牢里。
我们知道你是八路,很坚强。你也是孩子的母亲,难道一点都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吗?”翻译官按着日本人的意思,试图说服陈若克。
孩子饿得几乎哭不出声,干瘪的小嘴,一张一合地翕动着,绝望地望着母亲。陈若克的心都揉碎了,她把牛奶瓶摔在地下,说:“要杀就杀,要砍就砍,少来这一套。”
陈若克意识到自己时间不多了,她把把自己裹伤的纱布拆下来做了一顶小白帽,又从自己破烂不堪的内衣上撕下一条红布,叠了一个小五星缝在帽子上,然后带在女儿头上。然后艰难地揽过孩子,咬破自己的手指,把流着血的手喂到女儿的小嘴里,说:“孩子,你来到世上,没有吃妈妈一口奶,就要和妈妈一起离开这个世界,你就吸一口妈妈的血吧。”她心里多么的痛。这个孩子朱瑞还没有来及看上一眼。
1941年11月26日,恼羞成怒的日军残忍在她和孩子身上扎了27刀,她和孩子全部牺牲,陈诺克牺牲时年仅22岁,向最美抗日烈士致敬。
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特别是当今的青少年,一定不能忘了珉族的仇恨,国家的磨难!我们要追的最红的星,就是这些抗日英雄!自立自强,只有国家强大,屈辱的历史才不会再次上演!
续更:
图上这位女子名叫成本华,这一年,她只有24岁,在她的身后,是几位日本兵,那么她为何日本兵一起拍照呢?
这事儿事发生在1938年,年仅24岁的成本华落入日军手中,惨遭轮奸。就在临刑前,她要求和日军合影,然而没想到的是,这张合影竟被一名日军一直供奉着。
成本华出生在安徽和县,从小便勇敢而坚毅。1937年,抗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侵入和县,成本华和丈夫加入了自卫军,决心誓死保卫家乡。
成本华虽是女儿身,但战场上与日军厮杀之气势,丝毫不输男子,尤其是她望向日军的眼神,充满了杀气,看得日军内心无比恐惧,成为了让日军闻风丧胆的女英雄。
不幸的是,成本华的丈夫在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从此,国仇家恨让她随时准备报仇雪恨,她看向鬼子的眼神,更加愤怒,喷着火的眼神,恨不得把日军全部焚烧。
1938年的一天,日军又一次来袭,成本华主动请缨率队出击。
她带领着十几名战士和日军展开了游击战术,奋勇杀敌,死死守住战线,然而毕竟兵力悬殊太大,成本华带领的游击队终究寡不敌众,成了鬼子的俘虏。
日军抓到成本华之后,见这个在战场上奋战的女人,竟然这么年轻漂亮,以为她很容易被劝降,就游说她:“你只要投降,就放你一条生路。”
成本华一听,朝日军脸上啐了一口,用轻蔑的眼神望向他们:“做梦!”
一群得意洋洋的日军,被她的眼神刺得恼羞成怒,随即将她捆绑了起来。
很快,日军得知成本华手中有和县的军事布防图,而且她还了解和县的兵力和部署,他们内心一阵狂喜。
日军痴心妄想着,用点手段,从成本华的嘴里挖出这些资料。
然而,成本华的坚韧超出了日军的想象。无论日军是威逼利诱,还是刑讯逼供,她始终紧咬牙关,蔑视着他们。
残暴的日军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又怎么可能善罢甘休,他们想到了一个脏脏下流,令人不齿的手段:轮流侵犯成本华。
他们以为这样可以让她臣服,可他们又一次失望了。
成本华面对羞辱,她瞪大双眼,咬紧嘴唇,一声不吭,甚至眼泪都没有掉一滴,任凭这些畜生在她身上肆虐。
面对成本华的强硬,日军无可奈何,决定把她送往刑场。这群丧心病狂的强盗,在把她送去刑场之前,又一次轮流侵犯了她。
此时的成本华遍体鳞伤,她心里清楚,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向尽头,想到这里,她的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
可是她却低估了日军的阴险和残忍,他们把抓获的和县人珉拉到成本华面前,恶狠狠地阴笑着:“你如果说出来,他们就可以活命,否则......”
成本华痛苦地看着乡亲们,大声说:“乡亲们,为了抗战的胜利,我们不能投降,打倒日本鬼子!”
最终,她没有吐出一个字,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倒在了她的面前。她深深地呼出一口气,双唇不停地颤抖着,这个决定让她心痛不已。
日军彻底绝望了,他们一屁股坐在地上,打算马上处决成本华。谁知,成本华却对日军的战地记者说:“给我拍张照片。”
这个要求一下刺激了日军,他们狞笑着为成本华松了绑,并一起坐到了她身后。
成本华活动了一下手臂,又整理了一下前额的乱发和衣衫,将双手抱在胸前,昂首挺胸,看向镜头露出轻蔑的微笑,那凌冽的眼神让日军不寒而栗。
日本记者迅速按下快门,为成本华拍下了这张让敌人震撼、让我们动容的照片。
随即,日军的刺刀刺进了成本华的胸膛。
24岁的她大义凛然地踏上了归途。
然而,事情却没有结束。
日军战败后,他们回到了家乡,有一位叫山下弘一的军人,时常会想起成本华那轻蔑的笑容,她临死前的那一幕时时折磨着他,让他寝食难安。
为了平复内心的不安,山下弘一找战友要来成本华的遗像,供奉了起来,祈祷成本华带给他的噩梦早日消散。
如今成本华的雕像屹立在和县的成本广场上,她双手抱在胸前,嘴角露出微笑,正看着这岁月静好的祖国。
虽然她的一生只有短短的24年,但是而又辉煌伟大,也正是有了无数位像成本华这样的英雄,才换来了如今的盛世太平。向英雄致敬!
续更:
王强平时喜欢写写小说故事,退休后,更是一发不可收,也发表了很多作品.他尤其喜欢写抗日题材,得意之作有很多,比如,某地有个特色菜,传说做这个菜的掌柜曾在十个日本鬼子面前大秀厨艺,看得鬼子都呆了,就在这时,掌柜突然用菜刀杀死了日军小队长,然后全身而退了;又比如,三个农珉,想了一个精巧的办法,端掉了二十多个日军驻守的炮楼。
这些故事,读者们反馈说看着解气,朋友们也夸赞说写得不错,王国强得意极了,但不是所有人都看好他,比如楼下的邻居李军。
李军九十多岁了,是个抗战老兵,王强一直想从他身上挖掘点精彩故事,可李军脾气倔,不买他的账,几次拜访都吃了“闭门羹”。
这天天气不错,王强正在小区里给几个邻居家的小孩讲故事,眉飞色舞的。
这时,李军坐着轮椅路过,听到王强又在讲抗战故事,突然大怒,骂道:“别再讲那些狗屁不通的故事了!”王强也生气了,他想,好你个李老头,咱们还是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几次找你你都横眉冷对,现在又来拆我的台,你行你上啊!
于是他便揶揄道:“我讲得不行,要不您这位抗战老兵来讲一个?李军气鼓鼓的,想了想说:“好,我今天就给你讲一个我的故事。”
李军直了直身子,讲了下面这段往事:
珉国时,李军的父母是江浙有名的富商,家庭条件优越。
1937年,李军18岁,刚从德国军校毕业,本来能进入总参谋部,可他一心报国,坚持要进一线作战部队,于是就去了淞沪前线某步兵团。
那个时候,李军最看不上的,就是他的“大老粗”团长,觉得团长既无知又自私,成天就会喊“杀死这帮狗娘养的”“喝了这碗酒,冲上去……”没有一点技术水平。
有几天,李军患痢疾住院,等他回到部队,发现团里几个有知识技战术水平好的士兵都不见了,一打听,原来是被派出去公干了:有的去长沙送文件、有的去南京汇报部队作战情况。
李军仔细一想,这些兵,不是高官子弟,就是富商人家,没有一个是穷人的孩子,团里让他们去后方,很明显是照顾他们,他猜这肯定是团长的主意,对团长的不满又增加了一些。
团长见李军归队,也试探着问他要不要去重庆送文件,李军怀疑是父母跟团里打了招呼,要团长特意照顾,因此坚决不同意,坚持留在淞沪一线。
凑巧的是,大战当天就打响了,团长也没时间管他了。
李军他们团的任务;是坚守一个路口,主阵地是路口中 央的环形工事,配合道路两旁的居珉楼,稍微懂点军事的都知道,这阵地没啥可守的,面对全副武装的日军,这种简单的工事和纸糊的没啥区别。
突然之间,机械化的日军就上来了,他们的战术很简单,在装甲车的掩护下,炮兵轰完步兵冲,步兵冲完炮兵轰,而这炮弹的数量和密度足以让整个阵地不留活物。
团长把队伍以排为单位分好,只要敌人炮兵轰完,就派一个排上阵地,奋力打退敌人,敌人退下后又会用炮兵轰炸…一个排一个排地上去,不到半天,就报销了七个排,两百多个兄弟就这么没了,看到团长就这样让兄弟们白白去送死,李军的愤怒达到了极点,他拎起团长的领子,将他推到墙角,大喊:“你这是添油战术,是让兄弟们傻傻地去送死!”
团长没有和李军争辩,只是不耐烦地让卫兵把他拉开,押到后方的军事监狱,之后,又有人将他押到了南京......
后来李军得知,他们团,仅仅坚守了三天,就几乎全团阵亡,团长也上了阵地,最后重伤,被卫兵救回了后方医院,可怜这一千多的大好男儿啊!
李军在监狱没待几个月,军事才能就被人发现了,因为战事吃紧,便让他出了狱,负责军队的正规化训练。
后来,李军在战火中与部队失散,辗转到延安稳定下来,负责八路军的训练,教士兵识字、射击,使用炸药,学习战术队形......
经过多年的努力,加上各方的合作,我们终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又过了大概十年,那时候新中国已经建立,李军成了上海驻军一名团级干部。
一天,突然有个人找他,是淞沪抗战时老团长的一个卫兵老张。
老张说,老团长患了重病,生命垂危,希望李军去见他一面。
李军心里认定了团长是个老军阀,不愿去见,但又耐不住老张的反复恳求,最后还是答应了去一趟。
老张将李军带到了城郊的一处破屋棚,李军皱着眉头走进去,屋里黑漆漆的,透过昏黄的油灯,看到床上躺着一个瘦得皮包骨头的老头,李军心里的恨消了一大半。
李军四处打量着屋子,突然呆住了,只见破败的墙上挂着一张发黄的结业证,是英国一所著名军校颁发的!
照片里的人,正是年轻的团长,比李军留学德国,还早十年!
李军没想到,老团长也系统学习过军事,那当初咋还打那么傻的仗呢?老团长看出了李军的疑惑,说:当年打淞沪会战,我们打得惨啊!一个排一个排上去送死,是添油战术,是最傻的战法,我难道不知道?可又有什么办法呢?
那个时候,咱们全团一千多人,识字率不到百分之十,大多数士兵,能听明白、用好射击‘三点一线”就算出类拔萃了。
很多士兵上战场前连枪都没打过。给他们安排穿插、迂回渗透、定点爆破那些先进的战法他们一时也学不会啊!那个时候,咱们装备不如人,训练不如人,不靠流血牺牲,又能靠什么呢?
更何况,当年到处流传着“三月灭亡中国”的论调,我们淞沪战线也缺乏有效的纵深支撑,一旦被突破一点,整个战线都有可能崩溃......
老团长拨了拨油灯,屋里亮了点,他叹道:“那时的国运,就像这昏黄的油灯,本来就很脆弱只有这一点点光,如果不用人命去添油,可能早都灭了啊。
老团长的话说完了,李军久久不能平静,是啊,那个时候国运动荡,没有一批批战士如添油般地“送死",怎么能换来艰难的抗战相持?
后来又聊了一会儿,李军才知道,团里最终将那些有知识、懂军事的士兵送走,是所有兄弟主动要求的,因为他们知道,固守路口是消耗战,全团没几个能活下来,兄弟们都想给后方留下几个优秀的军事干部当种子啊!
老团长又拿出一张纸,说他后来伤愈,腿脚不利索,不适合再上战场,但他很关注那些被提前送走的士兵,他很欣慰,他们都成了抗日的中流砥柱,没有一个孬种。
这时,老张也开口了,说那天团长送走他们时,只说了几句话,团长说:“你们到了后方,要努力练兵,坚决抗日,永远记住,你们的空间和时间,是我们所有兄弟用自己的命换来的!”
李军的故事讲完了,咳嗽了几声,他对王强说:“我没想到自己误会了团长近二十年!自以为团长的战术很傻很愚昧,没想到那是兄弟们没有办法的办法啊!正是这么傻傻的一场场惨败,才换来了国家不亡、珉族独立啊!
“那时候,我们和日军的军事实力悬殊,但我们没有选择投降,还是义无反顾地冲上去添油了,我看过你写的故事,当然也希望你们有才华的人多写写抗日的故事,但不是要你们胡乱写。希望你们能尊重历史,不要忘了历史,尤其是不要把日军写成了傻瓜,从而把我们那些甘愿送死的兄弟们也都写成了傻瓜,你明白吗?”
说完,李军坐着轮椅走了,王强则愣住了,久久回不过神来。
致敬所有的战士和无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