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是生产和销售一定种类与数量产品以耗费资源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价值。
成本产生的原因:企业进行产品生产需要消耗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些消耗在成本中用货币计量,就表现为材料费用、折旧费用、工资费用等。企业的经营活动不仅包括生产,也包括销售活动,因此在销售活动中所发生的费用,也应计入成本。同时,为了管理生产所发生的费用,也应计入成本。同时,为了管理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费用也具有形成成本的性质。
主要分类分类标志具体内容经济内容外购材料、外购燃料、动力,职工薪酬、折旧费、税费、其他费用等经济用途生产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成本转入费用的方式产品成本、期间费用计入成本对象直接成本、间接成本
1.建立健全材料物资的计量、收发、领退和盘点等制度,确定控制点的原始单据如:固定资产卡片、入库单、出库单、工资表等。
2.制定原材料、燃料动力、工时等各项消耗定额,并据此审核各项耗费是否合理是否节约,借以控制耗费降低成本。要考虑经济系和重要性去设置各项消耗定额。
1.应计入产品成本和不应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界限
2.各会计期间成本费用界限
3.不同对象的成本费用界限
4.完工产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的界限
按照类别产品汇集生产费用,计算出各类产品的总成本,然后将总成本按一定标准在该类产品的各种产品间进行分配,计算出各种产品成本。
按批别产品组织成本计算,适用于单件小批生产的企业及企业新产品试制、大型设备修造等。
按产品品种组织成本计算,适用于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
按产品在加工过程中的步骤组织成本计算,适用于大量大批连续式多步骤生产企业。总账科目二级明细科目三级明细科目核算内容“生产成本”科目基本生产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核算基本生产车间产生的生产产品的费用辅助生产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燃料动力费用核算附注生产车间产生的动力、修理、运输等辅助生产发生的费用“制造费用”科目例如:职工工资、折旧费用、摊销费用、劳动保护费等根据企业核算要求细分,也可不细分核算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企业生产部门(如生产车间)发生的水电费、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管理人员的职工薪酬、劳动保护费、国家规定的有关环保费用、季节性和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等
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A产品-直接人工
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A产品-直接材料
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A产品-制造费用
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A产品-燃料动力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A产品-模具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A产品-备件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A产品-运输
制造费用-生产车间-办公费
制造费用-生产车间-修理费
制造费用-生产车间-工资
制造费用-生产车间-劳动保护费
制造费用-生产车间-折旧
制造费用-辅助车间-办公费
制造费用-辅助车间-修理费
制造费用-辅助车间-工资
制造费用-辅助车间-劳动保护费
制造费用-辅助车间-折旧
(一)确定成本核算对象:A产品/B产品/其他
(二)确定成本项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
(三)设置有关成本和费用明细账
(四)收集确定各种产品的生产量、入库量、在产品盘存量以及材料、动力消耗等,并对所有已经发生的费用进行审核。(审核原始单据、盘点等)
(五)归集和分配成本
(六)结转产品销售成本账务处理基本流程
成本分配的受益性原则可以概括为两句话,即谁受益、谁负担;负担多少,视受益程度而定。这一原则,要求选用的分配标准能够反映受益者受益的程度。
是指要及时将各项成本费用分配给受益对象,反对将本应在上期或下期分配的成本费用分配给本期。不及时分配成本费用必然会影响到成本的及时计算和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也必然会影响成本信息的质量,造成经济决策的失误。
成本分配也要讲究成本效益比,即成本分配本身也是有成本的,而成本分配所带来的效益要远大于成本分配的成本才行。当然这种成本效益比不太好计算,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成本分配工作时,要注意适度,不要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一些意义不大的数据收集和计算上,而且要注意成本分配能带来何种效果。
基础性原则
成本分配要以完整的、准确的原始记录为依据,不能凭主观臆断乱分配,更不能故意搞乱成本分配秩序,制造虚假成本信息。如果各项基础工作做不好,必然使成本分配工作陷入被动局面。
成本分配要有利于企事业单位加强成本管理。成本是一个综合性指标,既可以用它来进行经济预测和决策,又可以用它来编制成本计划,考核各部门的业绩,因此提高成本分配的科学性,对提高成本管理水平是极为有利的。
成本分配标准是多元的,成本分配方法是多样化的,成本分配的目的也是多元的。因此在进行成本分配时,要灵活地加以应用,不能固定不变地采用一个分配标准、一种分配方法。成本分配只有遵循多元性原则,才能逐步科学化,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确定待分配费用总额以及各分配对象(分配谁,分给谁)
(2)确定分配标准
常见分配标准:
成果类:产品的重量、体积、产量、产值等
消耗类:产品所耗生产工人工时、生产工人工资、机器工时等
定额类:定额消耗量、定额工时、定额费用等
(3)具体分配计算
某项费用的分配率=待分配费用总额÷各分配对象分配标准之和
某分配对象应分配的费用=该分配对象标准*该项费用的分配率
(1)材料费用的内容:
原材料及主要材料
外购半成品
辅助材料
燃料动力
备品备件
包装物
低值易耗品
(2)材料费用的核算方法
1)实际成本法
①外购材料的成本:指材料从此采购到入库前发生的全部支出,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费、装卸费、保险费等等。
②入库核算
钱货两清
借:原材料-A材料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款付货未到
借:在途物资-A材料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借:原材料-A材料
贷:在途物资-A材料
货到款未付(没开发票)暂估入库
借:原材料-A材料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公司
红冲暂估
借:原材料-A材料 (负数金额)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公司 (负数金额)
按照开具的发票入账
借:原材料-A材料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应付账款—*公司
付款
借:应付账款-*公司
贷:银行存款
③材料领用核算
存货发出计价方法
一次加拳平均法:加拳平均单价=(月初结存存货实际成本+本月购入存货实际成本)÷(月初存货结存数量+本月购入存货数量)
移动加拳平均法:移动平均单价=(库存存货成本+本次购进存货成本)÷(库存数量+本次购进数量)
先进先出法:先购入的存货先发出
个别计价法:发出存货实际成本=各批次存货发出数量*该批存货实际成本
④材料费用的分配
分配方法
原材料定额耗用量比例分配法计算公式:
定额耗用量=产品产量*单位产品消耗定额
材料消耗量分配率=材料耗用量总额÷各种产品定额耗用量之和
某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数量=该产品材料定额耗用量*材料消耗量分配率
某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该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数量*材料实际单价
原材料定额费用比例分配法
计算公式:
定额费用=定额耗用量*材料的计划单价
材料消耗量分配率=材料耗用量总额÷各种产品定额费用之和
某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该产品材料定额费用*材料消耗量分配率
产品重量比例分配法:根据重量计算分配比例
产品产量比例分配法:根据产量计算分配比例
产品体积比例分配法:根据体积计算分配比例
⑤账务处理
借: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
贷:原材料
2)计划成本法
①定义: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余均按预先制定的计划成本计价,同时另设成本差异科目,登记、分摊、按期结转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期末将发出和结存存货的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②科目设置
存货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除需要设置“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实际成本法核算运用的科目外,还需要增加“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并将“在途物资”科目改为“材料采购”科目。
a.材料采购:“材料采购”科目用来核算企业购入材料、商品等的采购成本。其借方登记已经付款的外购材料等存货的实际成本和结转已经验收入库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节约差额;贷方登记已经付款并验收入库的材料等存货的计划成本和结转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超支差额。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已经付款但尚未入库的材料等存货(即在途货物)的实际成本。“物资采购”科目应按供应单位和物资品种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
b.材料成本差异:“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用来核算企业各种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以及调整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其借方登记验收入库材料成本的超支差异:贷方登记验收入库材料成本的节约差异以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超支用蓝字,节约用红字):期末余额在借方,反映企业库存材料拥有的超支差异:期末余额在贷方,反映企业库存材料拥有的节约差异。
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计划成本)
发出材料成本差异=发出材料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发出材料实际成本=发出材料计划成本±发出材料成本差异
③账务处理
采购时:
借:材料采购(实际成本)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验收入库时:
借:原材料 (计划成本)
贷:材料采购 (实际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超支在借方,节约在贷方)
领用时一律用计划成本:
借:生产成本(计划成本)
贷:原材料(计划成本)
期末结转差异:
借:生产成本
贷:材料成本差异(结转超支差异)
结转节约差异做相反分录
(1)人工费用的归集
1)人工费用包含的内容:
职工薪酬
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加班费、奖金、津贴补贴等
职工福利费
社会保险费
住房公积金
非货币性福利
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
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
2)人工费用的原始记录:工时记录、考勤记录、产量记录、工资结算单、工资结算汇总表、工资费用分配表
(2)人工费用的分配
1)直接人工费用分配
①按用途分配(明细科目按照公司核算要求设置)
直接从事产品生产的生产工人工资及福利费等计入: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直接人工
基本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等:计入:制造费用-生产车间-工资
辅助生产车间生产工人的工资及福利费等计入: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工资
辅助生产车间管理人员工资及福利费等计入:制造费用-辅助车间-工资
企业行晸管理人员工资及福利费等计入:管理费用-工资
专设销售机构人员工资及福利费等计入:销售费用-工资
②按产品分配
费用分配率=应分配的直接人工费用÷各种产品生产工时之和
某产品分配的人工费用=该产品实际生产工时*费用分配率
(1)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
1)有独立的辅助生产车间的,如供电车间、供暖车间、维修车间等,将辅助生产车间的费用归集到“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科目
2)没有独立的辅助生产车间,但有相关的维修等辅助人员发生的费用归集到“制造费用”科目
(2)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1)分配方法
①直接分配法:指在各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直接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的各受益单位,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的产品和劳务,不互相分配费用。
分配率=辅助生产费用总额÷(辅助生产的产品或劳务总量-对其他辅助部门提供的产品或劳务量)
②交互分配法:交互分配法是指辅助生产车间的费用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分配。第一阶段将各辅助生产车间互相提供的服务量按交互分配前的单位成本,在辅助生产车间之间进行第一次交互分配;第二阶段再将各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后的费用(即原费用加上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减去交互分配转出的费用),按其提供给基本生产车间和其他部门的服务量和交互分配后的单位成本,在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各受益单位之间进行分配。
第一步先算出各辅助车间费用的单位成本=待分配金额÷耗用量总量
第二步再算出其他辅助车间应分配的费用=单位成本*该辅助车间耗用量
第三步计算各辅助车间扣除其他车间耗用量的剩余耗用量=该辅助车间耗用总量-其他车间耗用本车间耗用量
第四步计算出交互分配后的待分配金额=本车间原待分配金额+其他辅助车间分配过来的金额-其他车间耗用的金额
第五步计算出第一次分配后的单位成本=第一次分配后的待分配金额÷第一次分配后的耗用量
第六步以新计算的单位成本计算对外分配的金额
③顺序分配法:是指个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的费用是按照受益多少的顺序依次排列,受益少的排在前面,先将费用分配出去,受益多的排在后面,后将费用分派出去。
④代数分配法:是指个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的费用是按照受益多少的顺序依次排列,受益少的排在前面,先将费用分配出去,受益多的排在后面,后将费用分派出去。
2)账务处理
①直接分配法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
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乙产品
制造费用-基本生产车间
管理费用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供热车间
②交互分配法
第一步对内分配:
借: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供热车间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供热车间
第二部对外分配: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
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乙产品
制造费用-基本生产车间
管理费用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供热车间
(1)制造费用包含的内容: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
生产车间发生的水电费
间接材料费
间接人工费
无形资产摊销
固定资产折旧
低值易耗品
劳动保护费
环保费
停工损失等
(2)分配标准
1)直接人工工时,各受益对象所耗的生产工人工时数,可以是实际工时,也可以是定额工时;
2)直接人工成本,各受益对象所发生的直接人工成本数;
3)机器工时,各受益对象所消耗的机器工时数,可以是实际工时,也可以是定额工时;
4)直接材料成本或数量,各受益对象所耗用的直接材料成本或数量;
5)直接成本,各受益对象所耗用的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之和;
6)标准产量,将各产品实际产量换算成标准产量,以各产品的标准产量数作为分配标准。
(3)分配率:各分配方法的分配率=待分配费用总额÷分配标准总额
(4)分配方法
1)工时比例法:某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产品的生产工人实际工时数*制造费用分配率
2)工资比例法:某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产品的生产工人实际工资额*制造费用分配率
3)机器工时比例:某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产品的实际机器工时*制造费用分配率
4)年度计划分配率
采用这种方法,不论各月实际发生的制造费用多少,每月各种产品成本中的制造费用都是按年度计划确定的计划分配率分配。年度内如果发现全年制造费用的实际数和产品的实际产量与计划数发生较大的差额,应及时调整计划分配率。这种方法适用于季节性的生产企业,因为在季节性生产企业中,每月发生制造费用相差不大,但淡季和旺季的产量悬殊却很大,如果按实际费用分配,各月单位产品成本中的制造费用将随之忽高忽低,不便于进行成本分析。
年度计划分配率=年度制造费用计划总额÷年度各种产品计划产量的定额工时总数
某月某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该产品实际产量的定额工时数*年度计划分配率
(5)账务处理
1)分配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乙产品
贷:制造费用
2)年末调整差异:
超支差异: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
节约差异做相反分录
分配方法的选择
(1)月末在产品数量很少:不计算在产品成本
(2)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多
1)各月末数量稳定:按年初数固定计算或按定额成本计算
2)各月数量不稳定:
①材料费用在成本中比重较大:按原材料费用计算
②各项费用在成本中比重差不多:约当产量法或定额比例分配
A、按约当产量比例法
约当产量法:将月末实际结存的在产品数量,按其完工程度折算成相当于完工产品产量(即约当产量)
a、按材料完工程度:在产品约当产量=在产品数量*在产品投料程度
b、按人工和制造费用完工程度:在产品约当产量=在产品数量*在产品加工程度
平均计算: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月末在产品结存数量*50%
各工序按工时定额分别测定完工率:某工序在产品完工率=(前面各工序工时定额之和+本工序工时定额*50%)÷完工产品工时定额
B、按定额比例分配
(3)月末在产品接近完工:按完工产品成本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