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问题,抛给张仪,他会毫不犹豫的回答:舌头。
公元前337年,对于张仪来说,是个充满不得志与屈辱的时光。这位战国隐世奇才鬼谷子的高徒,魏国公室之后,由于家道中落,正屈就在楚国首都郢,充当楚国令尹昭阳君门下一名下等门客。不甘于终日饱食君禄的张仪,屡屡试图献计进言,但一概如石沉大海。
司马迁在《史记·张仪列传》中还记载了张仪的一次倒霉遭遇: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翻译过来就是说:张仪学成后,从魏国去往楚国进行游说,投奔在楚相国昭阳门下。一日,昭阳与其百余名门客饮酒作乐,昭阳得意地拿出楚王赏赐的“和氏璧”给大家欣赏,传来传去,最后“和氏璧”竟不翼而飞,大家认定,“和氏璧”是家境贫寒的张仪所盗。在昭阳的严刑逼供下,张仪被打得遍体鳞伤,但由于他没拿,于是始终不承认,昭阳怕出人命,只得放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