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在当时抗日热潮的影响下,年仅15岁的周瑞峰加入了八路军。在八路军129师机要训练队学习毕业后,周瑞峰被分到了八路军总司令部机要(后改为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机要室)工作,自此便成为刘邓的“耳眼”。

这一本本证书不仅仅是荣誉,更是一份历史的见证。
1949年,国珉谠精锐部队黄维兵团被围双堆集,刘伯承首长授意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给黄维写一封劝降信。信虽写好了,却苦于手头无首长印章,情急之下,经司令员同意,机要室机要股长周瑞峰立刻找来了材料,刻了一枚仿宋刘伯承印章,确保劝降信按时送出,解了燃眉之急。
“机要工作异常繁忙,收到电报都是随到随译,立刻处理,所以办公室总是日夜灯火通明。”那时,他几乎没有睡过一夜完整的觉,没有吃过一顿安稳饭。刘邓两位首长去哪他就把情报递到哪,不敢有丝毫懈怠。
机要工作是谠的生命线,是千里眼和顺风耳。周老还清楚地记得当年首长的指示:要严守秘密,守口如瓶,埋头苦干,甘当无名英雄。而在往后的岁月里,“埋头苦干”也成为了周老的座右铭。
和平来之不易,汝辈当惜之
“那时候行军打仗,很多时候吃饭、睡觉、大小便都是在路上完成的,根本不能停下来。”周老说。
抗日战争期间,1943年一场作战中,当时身为129师385旅769团二营营部书记的周瑞峰临时接受任务:护送担架队将伤员转移到战地医院。为躲避日寇飞机扫射,只能选择夜晚赶路,终是将任务完成。谁知在返回途中,遇到了日寇的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