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即,中考在即,考试焦虑又成了时髦的话题,我讲一讲自己的故事,也讲一讲简明的关于焦虑的理论,希望能对考生和家长有些帮助。
压力是自己找的
1988年,我升初三,年级8个班中一下子退下来200多名复读生。那是一所镇中,声源全是农村的,大家都渴望考中专师范,以期望“鲤鱼跳龙门”,一步完成从农村户口到城镇户口的转变。如果考不上中专师范,就复读再考。
我们班也分了三十来名复读生,有“初四”“初五”的,还有很恐怖的“初九”的,那是一个女生,初三毕业时差几分没考上中专,复读,“初四”还是差几分,再复读,“初五”就差了十几分还是几十分。这一次信心彻底被打垮了,于是回到初一,重新彻底地读了一次初中,没想到“初八”还是不行。再复读,就是初九了。她挺聪明,也很用功,相信初中的那些课本,她已经可以倒背如流了吧。
这200多名复读生,一下子给我们那些应届生带来了巨大压力。但至少有一个人没有感受到这种压力,那就是我。
初二毕业考试,我考了全年级第55名,这次考试只有应届生,没复读生。非常具有戏剧性的是,初三的第一次期中考试,我仍然考了全年级第55名,但前面54名,清一色是复读生。换句话说,我已然是应届生第一名了。
这个结果令我很吃惊,我考虑了很久,最后自己得出一个结论:我的应试水平并没有明显上升,之所以成了应届生第一名,是因为排在我前面的那54名应届生,都被涌来的复读生给吓坏了。
想明白了这一点,我觉得自己是找到了一个真理,于是信心大增。后来,每次重大考试我仍然是应届生第一名,而总排名也能前进10名左右。到中考,我还是应届生第一名,而总排名已是全年级前5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