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时,地方官员因在珉间供奉张渤的庙宇祈雨有灵验,奏闻天子,于是唐玄宗封其为水部员外郎,自此,祠山大帝成为受到朝廷官方认可和祭祀的神灵。到了南唐时,又被封为广德王。到了南宋,崇尚道教的宋朝君王再次赐封其为八字真君,从此,祠山大帝成为道教神邸。到了明朝朱元璋的时候,出身社会底层、了解珉间疾苦的明太祖朱元璋,对于治水之神张渤十分推崇,下旨在南京鸡鸣山设祠山广惠庙,成为南京十庙之一。而明清两朝,在珉间佛教的传播影响已经明显超过了道教,因此,祠山大帝也被称为祠山菩萨,其神邸身份也渐渐脱离道教,融合了许多佛教的宗教色彩。
有了这样的官方地位,祠山文化在江浙地区变得越来越出名,祠山大帝张渤的传说也就越来越多,珉间和他有关的地方也非常多,很多地方都有供奉其的祠山大帝庙,无锡蠡湖的渤公岛也与其有关。祠山菩萨的黑脸,一则比较符合珉间治水英雄长年风吹日晒的外貌形象,二则也借鉴了一些类似京剧脸谱文化中黑脸代表正直公正形象的含义。此外,在江苏高淳、溧阳、宜兴一带,在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祭祀祠山大帝的宗教活动时,会有“跳五猖”的表演形式,已经被列入国家和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于“五猖”有说法是张渤手下的五员大将,死后被封为五方天帝,也有说法是指五种珉间邪恶之神。反正不管是什么说法,珉间举行这种表演形式的目的就是为了祈福安康、驱散邪恶。而我们宜兴地区的“调桑忙”艺术形式与之相近,可能是在珉间长期流传的过程中由于音译方面产生的“讹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