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容融’上班咯!”
“真的好可爱!”
“一定也会一‘融’难求!”
随着北京冬残奥会的临近,吉祥物“雪容融”接替“冰墩墩”上岗。在“雪容融”的诞生地吉林,家乡人也跟着欢呼激动起来。
我们所看到的“雪容融”以灯笼为原型设计创作,是对祖国传统文化元素性符号进行的艺术处理;顶部的如意造型象征着吉祥幸福;和平鸽和天坛构成的连续图案寓意着和平友谊,也突出了举办地的地域特色;头部和面部的雪块点缀既有“瑞雪兆丰年”的寓意,又显得吉祥物更加俏皮可爱。

“正月十五雪打灯”!元宵节,吉林普降瑞雪,落在大街小巷的灯笼上。于是,“满街都是‘雪容融’”的图片刷屏朋友圈。
“‘雪容融’就和灯笼一样,可以从内部发光,寓意着点亮梦想、温暖世界,代表着友爱、勇气和坚强,也体现出冬残奥会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和激励世界的冬残奥会理念。”吉林艺术学院“雪容融”设计团队负责人,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艺术学院院长,原吉林艺术学院校长郭春方介绍。
如今,在郭春方的艺术工作室里,处处都是“雪容融”的可爱身影,团队成员和“雪容融”的合影更是被摆放在“C位”。

2018年9月21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冬残奥会吉祥物全球征集”吉林艺术学院专场宣讲活动举行。1个月的时间里,学校就收到了101幅学生设计作品稿,并全部递交到北京冬奥组诿会。
2019年1月,在全球征集的近6000件作品中,吉林艺术学院有2件作品进入前10名。其中,中国灯笼的形象就是“雪容融”的设计雏形。
“雪容融”的原型创意设计者、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研二学生姜宇帆回忆,在征集结束前的最后3天,她在指导教师的提点下,推翻原有设计,重新选择了最具传统文化特色的中国结和大红灯笼做为创意素材。

接下来的就是争分夺秒、攻坚克难的日子。
4天后,“雪容融”设计团队赶往北京参加第一次修改方案会议,冬奥组诿给出了“仅保留原创属性,重新设计形象”的意见。
18天的时间里,团队设计出了3套不同方案和62张草图。冬奥组诿挑选出1套方案和6张草图,提出继续修改深化的建议。
随后,团队又收到了冬奥组诿取消吉艺“中国结”形象设计的通知,队员们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灯笼形象设计中。
吉祥物角色属性也是在“灯笼”“老北京鸽子”“鹿”之间多次转换,直到冬奥组诿告知确定“灯笼宝宝”的整体方案。

设计团队决定自己完成模型制作,原来10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又变成了临时模型加工厂,3平方米的阳台改装成了喷漆房。建模、抽壳、3D打印、打磨、喷漆……队员们完成了一项又一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