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沙画启发 用几何画板 把知识点变成趣味图像
2012年,杨华龙从西南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来到哈六中任教。作为一个能时刻感受到“数学之美”的数学迷,他首先要面对的是,自己周遭遍布着一群数学“黑粉”,很多学生非但没见过“数学之美”,反而一直处在被数学支配的恐惧之中。
杨华龙注意到,班里很多学生一看见数学就烦,上课时特别容易犯困,每次写作业时也都把数学留到最后,迫不得已才动笔。让他颇受打击的是,语文、英语、物理、历史等科目选课代表竞争激烈,数学则备受“嫌弃”,全班只有一个人肯当数学课代表。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杨华龙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自然不如老教师丰富,要想打开局面,必须另辟蹊径。数学教研组组长鼓励年轻老师们要勇于创新、勇于改变,几经探寻之后,杨华龙渐渐找到了突破口。
有一回,他在网上看到了一个沙画表演,擅长信息技术的他深受启发,心想:“既然沙画可以展现一个让人记忆深刻的感人故事,那么画板也可以,我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让数学变得更有意思。”杨华龙发现,当时学生们最大的问题是,一些较难的知识点记不住,如果能把知识点从文字变成图像,记忆效率就会提高,最理想的效果是“记住一幅图,就相当于记住一个知识点”。
他用几何画板把数学题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像,再利用画板的动态演示,把难点用图像的方式呈现出来,于是,他的课堂上就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同学们的脸就相当于圆,眼睛就相当于椭圆,耳朵呢,就相当于两个三角函数,我们用数学函数画出的图像,可能没有美术老师画得漂亮,但是我们的图像可以运动……”
变魔术、玩游戏、 化用影视剧台词…… 他让数学课更接地气
能使用画板的数学知识点,毕竟有限。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杨华龙深知这一点,得让学生们喜欢上数学,或者至少不像以前那么反感,才有可能扭转“战局”。
为了给数学增加点儿“印象分”,他每天挖空心思,努力把数学跟生活联系到一起,使其更接地气。比如在生活中看到什么事儿,他都想着如何将其转化成数学语言,以一个数学老师的视角传达给学生。为此,他把魔术、游戏、影视剧台词这些看似与数学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都搬到了课堂上。
当年,电影《流浪地球》很火,杨华龙讲题之前先化用了电影里的经典台词:“道路千万条,数学第一条,数学学不好,亲人两行泪。”语气诚恳而又诙谐,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们注意力;在讲椭圆的时候,他用明星举例,解释人眼睛的大小与离心率的关系,生动的比喻让人过目不忘;他还博采众长,比如曾经听北京的一位数学老师在讲概率问题时,举过一个有趣的例子,认真记下来,讲给学生们听:“假如一个女孩恋爱三次,一生中遇到ABC三个男人,用数字123代表他们的优秀程度,1是最渣的,2是最普通的,3是最优秀的,女孩到底该把第几个男友作为自己的真命天子,才能让她最大概率去选中最优秀的人呢?”
课余时间,他教学生们玩《最强大脑》里的“数字华容道”,边玩边讲数学原理。他录小视频给学生们变魔术,变魔术时的碎碎念,其实是在传达“耐心与效率”的意义,鼓励大家不要灰心。他还搞了个“龙哥故事会”,给学生们讲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的励志故事,让大家对这些“难啃”的科目,有更多感性的认识……让杨华龙惊喜的是,很多学生渐渐对数学,没那么反感了。大家普遍的反馈是:“没想到,数学也可以这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