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科学城总工会
服务职工 传播工会声音
注意
由于北京市疫情出现反复
即日起每周五电影票兑换券暂停发放
具体恢复时间另行通知
请大家关注中关村科学城总工会
微信公众号或微信会员群通知
这两天,上海外国语大学一位女生在图书馆学习时,她的饮料中被人偷放了不明物,还好她喝了一口觉得不对,就把饮料倒掉了。
一时间在网上可以说是引起了轩然大波。
根据警方通报,是一个男生趁其不备,在她的咖啡中投放了半片「牛磺酸泡腾片」。
风口浪尖的「牛磺酸泡腾片」到底有何“神效”?
「牛磺酸泡腾片」不是药品,而是一种固体饮料,属于膳食补充剂。它的主要成分有牛磺酸、烟酰胺、维生素C、B族维生素等,很多人喜欢在健身中、健身后饮用,帮助缓解疲劳,补充体力。
其实和大家熟知的维生素C泡腾片一样,「牛磺酸泡腾片」中也含有多种维生素,可以被人体吸收,帮助补充营养。
所以这东西实在不是什么稀罕物。
正如警情通报中写的:“该泡腾片系从网上购买”,「牛磺酸泡腾片」不是药品也不是什么违禁品,从各大电商平台都能买到。
牛磺酸能催情?谣言都不知从何而来
在了解完牛磺酸的作用之后,这件事更变得匪夷所思,难道男生往女同学杯子里投「牛磺酸泡腾片」,是为了让她提提神?
当然不是。就在搜索的过程中发现诸如:“是不是女生喝了之后会有生理反应?”、“它是不是春药?”等信息非常之多。
然而,从医学上来讲,目前没有证据表明牛磺酸泡腾片有催情的效果。
「牛磺酸泡腾片」的主要成分“牛磺酸”最为人所知的功效,是可以改善运动表现,于是很多人认为牛磺酸属于兴奋剂。
其实,牛磺酸是一种磺基氨基酸,大量存在于人体,具有抗氧化作用。牛磺酸可以维持大脑功能,促进脑神经的发育,改善记忆力;还可以维持视觉功能的正常,保护视力。牛磺酸被制成药物后,可用于缓解感冒初期的发热,以及牛磺酸代谢失调引起的白内障。
平时在超市货架上看到的「红牛」功能性饮料,因其含有牛磺酸,才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
至于那个男生为什么要在女生的杯子里放「牛磺酸泡腾片」,我们也无从猜测,只有看接下来的调查了。
故意投放这类物品,是否涉嫌强奸?
“不管他买的药是否具有催情效果,他都已经有了这个主观意图。”一名自称当事人的女孩在微信上这样回应。
投放这类物品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记者就此事采访北京市两高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张荆律师和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合伙人曹劭运律师。
张荆认为,此事焦点并不在于所投牛磺酸泡腾片到底是食物还是药物的一个争辩,而是尹某某在购买东西时,他主观上认为这个东西是什么?如果说他主观上理解是一款催情药物,那么就把它当作催情药物的效力去投放,那么尹某某应该承担投放催情药物所产生的法律责任。
张荆说,如果尹某某看到这类广告后购买可以理解为是犯罪预备,购买后投入到女生的咖啡中,是一个开始实施犯罪行为。这种情况下,尹某某在主观上就具有了强奸女生的一个犯罪动机,客观上他又投了所谓的催情药物,可能构成强奸罪,只不过是既遂和未遂的差别。
曹劭运分析,若投放牛磺酸泡腾片,目的为趁机和受害女生发生性关系,则构成强奸罪。本案中,若成立强奸罪(未遂),其量刑可能在三年以上、十年以下的量刑档位中从轻处罚,也可能下降一个量刑档次,在三年以下的量刑区间量刑。“无论加害者出于何种目的,是否造成实际损害,在图书馆这种公共场所投放异物都是极其恶劣的行为,希望后续办案机关能够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曹劭运说,我们关注事件的初衷是为了推进社会安定。
最后重点提醒:
出门在外,不要让自己的水和饮料离开视线范围;对陌生人递过来的食物、饮料,我们也需要提高警惕。
注:本文仅从医学角度进行相关科普,不能成为为投放者开脱的证据。恶意投放行为属于违法犯罪,最终调查结果以官方通报为准。
原标题:《上海大学生“投放异物”「牛磺酸泡腾片」到底是啥?故意投放药物可能涉嫌强奸?》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