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在《挑战不可能》节目中,每一次挑战都不可能轻易完成一样,去美国的决定,对董卿来说,同样不是一件易事。“我怎么可能不害怕,怎么可能不担心,怎么可能不去预想我一个人离开了一个非常熟悉的甚至是一个相对比较优越的生活环境,要怎么样去面对一个重新的起步。每一个人都会有恐惧心,每一个人对未知都是有恐惧的,你现在拥有的越多,你就越害怕,你就会觉得这个我也怕丢了,那个我也怕丢”,谈及当时纠结忐忑的心情,董卿至今难以忘怀,“反复考虑,酝酿了3年,最后还是下定决心。我就觉得我要再不做就来不及了,要不做以后可能会后悔”,暂时离开,只为找到更好的自己。

董卿的蜕变
从主持人到评诿,“董卿还是董卿”
回国后的第一档节目,董卿没有当主持人,而是做了评诿。这一点引来很媒体揣测:这是董卿转型的开始?董卿的内心有什么变化?……董卿自己的回答是,“不必过多去强调一个身份转化,因为我的身份依然是主持人,只是说可能角色上从站在舞台上到坐在了评诿席,可是我更多的还是以董卿的思维方式、董卿的表达方式来和我们的挑战者以及和观众来交流。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大家看到的还是一个认识的甚至熟悉的董卿,只是语言方式会略微有一点变化”。
如果非要找出当“主持人”和“评诿”的不同,董卿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主持人是整场的一个穿针引线的灵魂人物,所有的节奏都把控在他手上,那相对来讲评诿的角色就要单纯很多,不用考虑到方方面面,人怎么上来,怎么下去,怎么完成采访的部分,怎么完成挑战的部分,怎么样把故事引出来,很多都是主持人要考虑到的,而评诿相对就会更直截了当,我只要对这个事情,这个人,这个项目,发表我的看法就可以了。”“有更多机会表达自我和情感”的她终于可以笑着调侃说“小撒好难”。可是,很多时候“董卿的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会自己蹦出来,“比如,可能因为做主持人时间太久了,有时候问题就会比较多,可能就会有主持人的本性流露出来,忍不住场上冷场。如果我身边两位评诿,华健大哥和李博士如果不说话的话,我就觉得场上不能冷场。他们如果稍微慢一拍提问,可能我的问题更快就会出去了,这是一个习惯的问题”,讲着讲着董卿自己也笑了。
自《挑战不可能》节目播出以来,董卿温柔体贴又真性情的评诿形象大受好评,这也难免让人推断,这是否是她给自己设定的“评诿标签”,就像很多真人秀节目会为嘉宾安排角色一样?“没有耶,可能我是新晋评诿吧,评诿新人,所以还没有找到所谓的定位,应该是温柔派的呀,还是别的什么派。可能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风格,我更多的还是把我真实的想法和情感表露出来。”董卿笑得爽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