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防范于未然。
看了铺天盖地的回答,很多人义愤填膺,情绪高昂。很多自媒体高喊者“家暴只有零次和无数次。”/“远离渣男”/甚至纷纷贴出遭家暴求助热线。
这些也许都很对。但是口号喊起来容易,流量增加起来迅速。但是如果真的做起来那么轻易,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受到伤害了。
为什么家暴“只有O次和无数次”的说法,因为人的人格结构是相对难以改变的。
我的回答可能不够全面,只是从我的工作经验,在某一个角度来,不煽情,希望也许能给大家提供另一个视角。
在我的生活中,我确实没有亲眼见过,或者听说过肢体家暴的(精神冷暴力可能有)。但是我工作的机构里有极端暴力倾向(行使过暴力)的人士。
因为在意大利,一旦出现家暴曝光,家暴者和被家暴者都会被强制送到心理机构进行治疗。
但是,在自愿对外求助(接受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的来访者们中,往往选择去心理治疗的都是“被家暴者”们,这一点好像中西都是一致的。
那么那些家暴者们呢?ta们往往内心却毫无冲突,悠然自得甚至理直气壮!毫无悔意也不会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妥。(我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人,极少会用“好或坏”等道德观念来评判周遭事物,但是,任何持强凌弱的暴力,绝对是百分百的恶)
这个,我理解为,在某一个程度上,“被家暴者”比“家暴者”在人格的发展上是更高级的。怎么理解这一点呢,就好比:人类的人格发展到一定程度,会明白社会环境的规则,然后会有欲望和压抑,内心会有冲突,会焦虑,会忧伤。会向外界寻求帮助,或者会去企图弄明白“这个人在伤害我,为什么我离不开ta”之类的问题。
但是,动物和“全能自恋期”的婴儿并不会。ta们更原始更低级。婴儿会特别像小动物。比如处在“母婴一体”关系里的婴儿,他饿了就想要吃,用哇哇大哭和厮咬攻击母亲乳房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欲望和不满。
婴儿是不可能有种觉悟:妈妈现在在工作有点忙/她要先把手里正在打的工作电话放下,不然我们家就会没有钱……我先等妈妈一下…这一类比较高级的问题。ta们是不可能去思考与共情的。ta们的整个大脑,我永远是对的,错的是这个世界。类似于就是:“老子就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就是我”。
比如,这次家暴的“沱沱的风魔教”。他毫无道歉之意(哪怕是出于社会教养伪装一点点的歉意)微博上公然写着“目中无人无法无天”。
但是!居然就这么一个在我看来相貌几乎不会符合任何一种女性审美标准的也绝不能称为年轻的油腻“渣”男!居然能结过三次婚!(他自己说是五次),而且还能一次再次的找到年轻可爱的女性恋爱!甚至身处在关系中时,还背着对方能去跟其他年轻漂亮的姑娘约会(关键是他能约到)!
受害者是一个精灵可爱的姑娘。
这让优秀诚恳的单身男青年情何以堪!
而且,从“离婚三次”的经历上来看,这个男性靠谱的可能性概率很低。通俗的讲,就是渣男,你为什么还会在一起?
当然,事后,你大可以当然可以站在上帝视角来评论。
这些姑娘瞎吗?傻吗?
我觉得并不尽然。
甚至我相信,这些姑娘如果你在现实世界里认识,她们甚至会给你很聪明,有审美,甚至你会觉得她们很有主见。
这个时候,铺天盖地的公众号口径一致的说,这就是神奇的PUA。
其实并不尽然,或者理智的来说,这类“渣”男的确有其自身魅力。
在工作我的机构里,我有一部分工作,就是每周有规律的要求有暴力倾向的人强制性的在治疗机构里画画,写诗,进行观察。
(刚刚开始,我义愤填膺又摩拳擦掌,心里想,这些人有什么魅力?!居然总能找到这么些漂亮的女朋友们,不好好对待,还外遇,而且外遇居然也找这么好看的女朋友?!还家暴她们?!这些姑娘还互相吃醋?!这一点,整个世界真是惊人的相似)
甚至,我也是一直在想,我一定要好好总结一下,这些无视法律道德使用暴力的人,到底能不能一眼就从作品里看出来。
很遗憾,如果有人告诉你,ta能一眼就从作品看出一个人一定会暴力犯罪,ta多半可能是个神棍。
我们可以从线条看出“焦虑”,可以从色彩看出“抑郁的情绪”,甚至看出ta暂时在无助绝望的状态里,或者是处在人生的某种极端冲突的阶段…(但这个时代更多人用手绘板,其实并不能太看出笔触和线条了。)
但是会不会真的犯罪,这个很难讲。
因为任何人都会有焦虑忧伤…甚至人格障碍的倾向。但是人类也有压抑管理自己和遵守社会规则的能力。
但是,ta们还是有一些相似性的。(我甚至在想,这是不是也是ta们吸引女性的一个原因)因为跟意大利的机构有保密协议,不能把ta们的绘画发到公共平台,所以我特意在手机里下载了微博(之前没有),找来了“疯魔沱沱教”的作品:
他写的诗:
一种毁灭对方与自我毁灭的潜质
他的摄影
如果假设这个“渣”男没有被曝光,我们把对他的愤怒情绪先放一放,是不是这些视觉作品,是真的可以打动一部分人的。(世界没有任何作品,是可以打动全世界所有人的)
好,我们先把你对这些作品的感受悬置一会儿,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位升级版“渣”男:他出轨,但还不觉得自己是在出轨,要求妻子接受“三个人”的生活;他家暴,用斧头砍死了自己的妻子。他甚至曾经也是万千少年偶像的诗人,顾城。
(暴露年龄了)
下面是顾城的诗歌:
我是一个王子 心是我的王国 /我的王国 我要在城垛上边 /转动金属的大炮 /我要对小巫女说 /你走不出这片国土 ………… /你变成了我的心 /我就变成世界 /蓝海洋在四周微笑我的火焰/大海的青颜色/晴空中最强的兵//我所有的梦/都从水里来
他这样形容后来被他自己亲手用斧头砍死的妻子谢烨:她的眼睛犹如“梦幻的鱼群”,“鼻线和嘴角有着金属的光泽”,而自己“好像在回避一个空间,一片清凉的树”。
我会像青草一样呼吸/在很高的河岸上/脚下的水渊深不可测/黑得像一种鲇鱼的脊背/远处的河水渐渐透明/一直漂向对岸的沙地/那里的起伏充满诱惑/困倦的阳光正在休息
我不知道大家阅读到这些诗,还有前面的插画作品,都有什么样的感觉。我觉得也许会有一下几个感受:
悬浮感(在水中的感觉),童真,(水)潮湿感,强烈的恋母(呼唤母性)的感觉,
还有一个就是孩童般的(纯粹)感觉。
水往往是母亲,甚至会扩大到整个女性的象征。
尽管心理学与教育学总是认为儿童是不带内心冲突地快乐生活着,也认为成人的痛苦是基于现实世界的烦恼与困顿而来,但我们必须认清,事实正好相反。我们从儿童与成人的精神分析经验中了解到,所有生命中后来所遭遇到的痛苦,大部分均是过往经历的重复再现,而且每一个孩子早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开始,便已面临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苦痛经验。(克莱因)
正常发展的孩子,会慢慢发现,(妈妈)乳房是既好又坏的,ta们会把一个安全稳定的“妈妈”(乳房)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然后接受外部环境和遵守生活的规则,学会压抑或者用被规则接受的方式释放自己的攻击性。
这就是孩子慢慢走入成人世界。
请注意,做个纯粹绝对不是褒义词。文艺的人喜欢说“纯真善良的宝宝们”,可是“宝宝”们绝不是用纯真善良的。婴儿们的纯粹,是不存在善恶道德是非的纯粹。
如果你去观察一个婴儿,ta身上往往呈现出极端的融合式依恋和让人毛骨悚然的攻击性。
顺便说一句,这种纯粹和艺术和艺术是有相似之处的。“…因为艺术作品是超越善恶的…疯癫又是与艺术作品同时存在,因为疯癫与艺术作品的真实性开始出现。”(福柯)
顾城曾经写:“我真像拜神一样的爱她”(第34页)。当她跟着别人跑了的时候,他骂起来、哭起来:“吃我的鸟儿,抢我的鱼和我的姑娘家……你们偷了我神殿里的东西,我的神殿呀”(第24页)。可是,这样一种所谓的“神殿”的神圣,并不是对偶像面前的自律,而只是意味着不容许旁人来插手和染指自己的“东西”。
“我的宝贝”,“女孩被碰了,我的心就会发抖,因为那是我的心”,“我梦想着洁净,想让她杀死我,除了我心里的一个地方,其他愿望都是不洁的”(第98页)这些句子的意思,并不是出于尊重,而是看起来深情的神圣感更像是一种“洁癖”,要保持和维护对象的干净、洁白无瑕。
对于“沱沱的风魔教”,我并没有相对完整的材料,所以并不愿意妄加揣测的去野蛮分析。
但是我相信,有严重暴力倾向并会见诸行动的那一类人,而且还“迷人”(长相完全不占优)的以至于让自己身边不缺异性,可能在一开始会具有如下的特点:
给人(尤其是女性)一种纯粹善良如孩子气的幻觉。为什么是幻觉呢?纯粹也许是,尤其也许是对待人的态度,你可能会感觉ta有点不按常理出牌,缺乏社会性,甚至带有几分孩子的天真,给人一种独特的赤诚感。这也许就是如此,因为ta真的匮乏社会规则感。
而善良呢?因为纯真总是跟“善良”、“正直”甚至“责任感”联系起来,何况在最初的恋爱中,你的大脑会帮你自动补充你愿意去相信的部分。
就好比这张图,天使或者魔鬼,你的大脑会为你选择你愿意看到的。
况且,这一类人往往会有一种舞台般的表演性,可能你甚至会把ta投射成某个你心中理想化的光环人物形象。而ta呈现给你的,往往比真正拥有这些人格的人更鲜明,或者说是更显的夸张。
然后,因为这一类人往往早年是非常匮乏的,通俗的打个比喻,ta们可能一辈子都在寻找一对饱满多汁,永不抛弃自己的乳房。(通俗的说是恋母,注:恋母的意思不是有好妈妈,而是跟妈妈关系很过度,通常是糟糕的过度)
在寻找的过程中,ta们可能自己会扮演出自己向往的这种“乳房”的特质,会让你感觉ta极端依恋爱慕你。愿意做一切只为和你在一起。也许你会最初发现ta细心,体贴,对你关怀备至,你不用开口,ta就知道你的需求。
如果对方也同样有这种匮乏的问题,可能也会被激活这种倾向,自动在关系中开始扮演起好母亲角色,你被一种无形的自己都难以解释却又很难受的情感支配下开始不断付出。但是ta们往往像USB,看到能对上型号的接口就乱链接一气,像在生活里四处寻找奶嘴的婴儿。
这种人还会有一种很特别的活力感,极端强烈的占有欲,“就像婴儿独占母亲的欲望,婴儿想把自己的粪便投入母亲的乳房”(就是那种不尊重世俗规则的活力,物化对方为自己的一部分的占有欲),让某些人会感到有一种流动性和被激活感(一种说法是被点燃感),感到自己的性别魅力被无限大的在对方那里得到呈现。
最后,这些吸引的人的倾向可能会变成割伤你的利刃。纯真是任性和毫无责任心;活力演变成暴力(精神暴力和身体暴力)。
但是,这里并不是纯粹和孩子气就一定会是家暴的人啊!打个通俗的比喻,一盘菜里有恰到好处的盐,那是美味可口。没放盐也可以吃,最多寡淡。有人口重有人口淡,咸点淡点,看你喜欢。
但是,如果满满一盘子只有盐…那就根本不是一盘菜!
就好比一个人格整合程度高,社会功能良好,又适度有点孩子气,也是挺可爱的。
但一个人的人格里,全是这种孩子气,那是发现可怕的,最好一开始就远离,至少也不要建立亲密关系。(那是很具有危险性的)
最后,我贴两张作品吧
虽然有保密协议,但是这张是我跟意大利某个心理治疗机构一起完成一项艺术治疗计划时(那个计划的名字翻译过来大概叫“把黑暗和折磨变成创作力和作品”),我一直负责的一个有严重暴力倾向的病人画的最后一张作品。(为期两年半,不是轻松的工作,非常迂回艰难,如果大家有兴趣我再写)
因为这张在画展中展出,并被某个企业已经买入收藏,已经被公开,所以可以不再保密。
他对此的解释是:一个巨人的脚踝被铁链刺穿,铁链的另一端是沉重的地球。
巨人被关在一所灰色的高墙里,他决定一生都在灰色的高墙里,不再出去。
我相信,每一个人,尤其是精神分析师们,都会有你们的解读。
提示一下,俄狄浦斯的名字的含义是“被刺穿的肿胀的脚”。
所以,我想说:
会家暴的人(一般情况下)不会主动寻求帮助的,即使被晸府强制执行,整个过程也很艰难,甚至是需要持续终生。
(当然,如果有家暴倾向的人看到这里,如果你愿意主动向外求助改变,我相信这个念头是成功的开始)
所以,如果你在一段关系里感到受虐,“大家都会对你说,那你就分手就好了呀!”好像是在讲一件像扔掉家里的旧沙发一样容易的事情。
真是鲁迅先生说的,人的苦难无法想通!如果你无法自己离开,一定请求你,向外寻找帮助和支持。因为我真的明白,受到“恶”的力量折磨时,它的“力”会有多么强大和控制,以及你深陷其中的虚弱。
我知道你有多艰难。
最后,放一位我很喜欢的艺术家的作品吧:
[The Birthday, 1915]
夏加尔,他经历了战乱,经历了背井离乡、丧失爱人和艰难。大部分作品的女主角都是他曾经的妻子,贝拉。
他的作品里有爱、有对故乡的深情。但是,更多的是,他的一生的每一个阶段里,都能看见新的整合,以及对自我的超越,但始终都又拥有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