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娱乐

影评22:这么多年,《富士山下》和《爱情转移》你可真正听懂?

作者:时间:2024-04-04 15:56:49分类:娱乐

简介  一首华语歌,一首粤语歌,相互独立,相互映衬。两首歌都是描绘我们在感情里成长的故事。只不过两首歌曲的“我们”完全不一样,这两种“我们”怀着完全相反的感情观、也折射出不同的

一首华语歌,一首粤语歌,相互独立,相互映衬。两首歌都是描绘我们在感情里成长的故事。只不过两首歌曲的“我们”完全不一样,这两种“我们”怀着完全相反的感情观、也折射出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

歌曲太经典,不断被翻唱。最让我回味无穷的翻唱是汪晨蕊版本,两首歌曲无缝连接,对比鲜明,感受颇深。这个女孩儿对这两首歌的诠释让我重新思考歌曲背后的故事和核心主题,所以非常较真地,我从没因为一首歌这么认真地钻研深究过,当然这两首词作值得。首先歌曲的主人公到底是男神还是女神,是浪子还是渣女。林夕在专访《孤独的自由》里提及过当他写词会带入多个角色,雌雄同体。基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首歌。

所以《富士山下》并不是好多文章里所说的的渣男规劝执着女孩儿忘记自己的故事,这样理解太狭义了。而是以第二视角反衬主人公难以放下过去挚爱的内心挣扎和痛彻心扉。就像《阿楚姑娘》的作者梁凡说了并没有什么姑娘本身,但是有数不清的美好事物像阿楚姑娘,具象化的写作手法罢了。《富士山下》也一样,看似人劝己,实则己劝己,这些宽慰的话难道自己没有对自己扪心自语过吗?所以《富士山下》好多解析侧重于男方是什么心情,大篇幅描述劝解者的心情,这样浪费了歌词最宝贵的主人公细腻而丰富的感情。当然从不同角度解析歌词无可厚非,但不够客观。所以我特别想谈谈歌词本意,尤其《富士山下》和《爱情转移》对比,你是哪个“我们”?或者都不是,但作为感情中庸者,你更欣赏哪个“我们”的三观?

当然《爱情转移》也不是完全的轰轰烈烈的感情故事,而是自我低吟,自我反思,关于感情和婚姻的沉淀和感悟。

所以我把这两首歌总结为:

《富士山下》 规劝执念主义 学会放下 。

《爱情转移》规劝潇洒主义 回归平淡。

林夕这个文艺青年,他写的情歌像电影一样,听到的是声音,看到的却是一幕幕电影般的光影画面。重新追溯了这两首歌的区别发现,情感故事开始随着音乐轻轻流淌:

写给《潇洒主义》的爱情转移:

回望层层叠叠的感情发现

记忆里的恋爱日常都不过是

穿越条条大街小巷

徘徊各种商场的橱窗

辗转大大小小的旅馆

也曾是个恋爱小学生

也曾觉得恋爱里没有分离二字

也曾为被动分离感到无比冤枉

也曾认真思考过感情的意义

是应该慎之又慎

还是应该来去如风

生活不止枯燥的的写字楼和规划里的远方

当下的日子应当充实而难忘

三百六十五天不应该是一天

回望不同类别的感情

都熬过了或长或短的患难

湿了或长或短的眼眶

终于明白原来真心离伤心最近

伤感真的是爱的遗产

后来接受甚至习惯了别离

后来即使流浪过几张双人床

后来即使换过几次感情信仰

让戒指义无反顾的交换亦是一件难事

那些恋爱经历让恋爱本领不断升级

上次犯的错不断反省出梦想

学会了把一个人的温暖 转移到另一个的胸膛

享受过曾经的提心吊胆

才学会主动离别让别人也感到无比冤枉

才学会做爱情里占据高地的那个人

才拒绝做爱情替罪的羔羊

可是啊

回望又怎样

回忆是捉不到的月光握紧就变黑暗

原来恋爱的数量不等于质量

让那些虚假的背影消失于晴朗

后来那个满眼是你的恋爱小学生把自己的光照向你

阳光在身上流转 等所有的伤害和滥情被原谅

享受了爱情不停站的新鲜和刺激

想去开往地老天荒的那一站

需要多勇敢

回望层层叠叠的感情又发现

记忆里的恋爱日常不都只是

温馨的请客吃饭

每段感情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烛光可以照亮每顿不一样的晚餐

但却照不出每段恋爱不同烧脑问题的答案

也曾奋不顾身爱过一个人

后来学会了及时止损

只因为床单上铺满的花瓣

拥抱可以让它成长

但太拥挤会开到别的土壤

感情需要人接班

对每一段恋爱都抱有最美好的期望

接近换来期望

期望带来失望的恶性循环

恋爱的数量不等于质量

初期踮着脚尖的恋爱状态最符合预期

可恋爱需要经营需要精力需要耐心

所以短暂的总是浪漫 漫长总会不满

烧完美好青春换一个小学生老伴

但请记住

你不要失望 荡气回肠是为了

最美的平凡

写给《执念主义》的富士山下:

偏:你看这雨说下就下

而且偏偏雨天温度冷如雪天

知道我离开后 你就一直隐忍着无比的悲伤

是不是现在的你就像这天气一样

身心俱冷 孤独无依

你送我的那件风衣领口都已被我穿到磨损

距分手原来已过去了这么久

你知道我是多么放得开的人

这期间工作变动我都不曾担忧害怕

但是我却会一直牵挂着你

苦心:哪怕作为普通朋友甚至路人

这样的天气也该开车送你回家

但请谅解我绝对不会再像从前那样

在车里给你准备你最爱的花

不想在你还未愈合的伤口上再添新伤

比起你心里有我 对我还有念想

如果我们复合 重复原来在一起时的悲痛情节

让你再一次伤痕累累 导致你对爱心如死灰才可怕

这不是该有的结局 这也不是我想看到的结局

接受:即使这样 你依然认定此生非我不嫁

这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人只有一辈子 没有第二辈子

心里一直住着一个不可能的人

这对你是一种巨大的消耗

这种代价真的有意义吗

我们都很渺小 都是只拥有一双手的人

靠拥抱和追求不一定能拥有我们执着的人或事

要拥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

想得到必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预知失去怎去接受和承受

这样才能在拥有时更加从容和笃定

请追求但不强求

太过用力的感情会让彼此难以喘息

虚构:你看我们曾经的那些共同经历

像沿着富士山的雪路浪游 那么潇洒那么快乐

所以为何不把为那些美好的回忆收藏 而要泪流呢

喜欢一个人 就像喜欢那富士山

你可以看到它 但不能移走它

自己走过去 逛过就已经足够

不能因为爱意把富士山据为己有

并且悲哀不是一种实质的物质

不能从试管里提炼出来造成实质伤害 既然如此

为何不把这种感觉当成是你虚构的呢?

何必让悲哀这种感觉染污自己呢?

以前那个豁达快乐的你才是美好的化身

抛下:我们的前尘往事已经是无法更改的过去式了

像不再有温度的坚硬石头 无需再为之悲喜交集

只需要顺其自然地抛下这块石头 逃离这段感情怪圈就好了

你要知道 我绝不是独一无二的罕有

往街里绕过一周 我便化乌有

只敢:哎 今天不仅仅是冰冷的雨天

还是温馨的情人节 但请不要说穿

忘了我们是情人的种种吧

果然现在的你就像这天气一样

身心俱冷 孤独无依

我把悬在你头顶的手收回来

只敢轻抚你的背

这种姿态可会令你更孤独 更心酸

算了 还是让汽车里的暖气温暖你吧

我看到你这样的状态

实在不知道应该怎么规劝 让你放下

不管怎样 怎么可以将手腕忍痛划损

看到手腕上的那条疤痕

我能想象到你心里的疤痕比皮肤的疤痕更深

我很心疼很伤心

遥远:人活到几岁算短

失恋只有更短

归家需要几里路谁能预算

忘掉我跟你恩怨

我们都想不到曾经那些甜蜜会有尽头

那些甜蜜过往像我们那场东京之旅一样

当初你我一起在樱花盛开之际游走东京

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并且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遥远

樱花已经开了好多转 早已不是我们当初所看的樱花

经历和感情都恍如隔世 你还不放下那遥远的过往吗

如果我说的所有的所有

你还嫌不够

我只能把这陈年风褛

还赠你解咒

不管是哪首词曲,每一句、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字都像一根针扎到了心里。所以我把每一个字蕴含的信息都解读了出来,可以看出这两首词作的信息量是多么的大,犹如电影史的《霸王别姬》。

林夕本人对比《爱情转移》和《富士山下》时说到,《爱情转移》只是写爱情的歌,其实已经侧面表明了他写《富士山下》这个词的时候站的角度并非囿于恋爱。而且林夕对佛学很有研究,他提到《富士山下》时,提及到抑郁及放下,是他对佛学研究的一种发散,《富士山下》透露的便是这层禅意,充满对人生的哲思,教我们怎么放下。抛开粤语独特的韵律和发音,林夕本人对粤语歌词遣词造句能力确实更强,使得粤语歌词整体的意象更丰富,尤其这两首歌曲,粤语版本明显立意也更深刻也更辽阔。

导致粤语歌词比华语歌词更深刻绕口难懂,所以开始我喜欢更易懂的《爱情转移》,可是后来我知道我是典型的《富士山下》里的执念主义。我喜欢《爱情转移》,但我爱《富士山下》。大学里一个长得像关之琳的女孩儿,和我感情观几乎完全不一样,在我看来喜欢一个人,如果这种喜欢没有持续六七年都不能称得上是喜欢,为此我两经常争论到面红耳赤,周围的同学也经常拿她和我做比较。她,拿得快,放得快,但是我,反之。这么多年我也见过手腕上沿着血管有划损竖纹的男孩儿。相遇相识的人也让我对这两首歌曲有了更深的共鸣。

真心向来离伤心最近,不管对于潇洒主义,还是执念主义。但是明显爱情转移的整个曲调洒脱恣意,干脆直接。而《富士山下》哀伤沉重,含蓄婉转,悲伤余音绕梁。但是两首歌曲都有着大部分爱情歌曲望尘莫及的深刻辽阔立意。

最后,感谢林夕文学作品般的不朽之作,让我们认识了经典的“富士山爱情论”,感受了千回百转,美轮美奂的感情故事。感谢陈奕迅恰到好处的演绎传唱,和对词曲的天赋。还要感谢汪晨蕊美声式、感情更细腻、很大胆不同的翻唱。是他们让我十多岁听的歌,二十多岁才知道其中深意:潇洒和执着主义在感情里成长的心路历程。

所以,你是潇洒主义还是执念主义?还是感情中庸者?你学会了长情,还是学会了放下长情。这些年,可曾为了某个人、某件事更换过信仰?

最后,我是文艺女孩儿“梁夕”,关注我,带你看看那世界万千的灵魂。

郑重声明:

本站所有活动均为互联网所得,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处理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