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离了家,家却不离开我闭上眼,就回到记忆的房间里温暖的四壁把我裹住
这是我自己的参赛作品。
这是评审结果:窗玻璃上落了灰,如果妈妈不在家,就会蒙住所有人
我感到很不爽,以后不打算再参加这些诗赛了,除非有什么很感兴趣的题目。倒不是因为我怀才不遇,因为我也没觉得这次自己的参赛作品有多好;问题在于我不赞同评诿的评审标准。我认为好的诗没获奖,而获奖的诗里很多我都难以欣赏,难以理解,甚至很看不上。当然总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是我自己的眼光差得太离谱了;但我相信并不是这样。我对自己的鉴赏能力还是有一定信心的,就算我的标准不是最好的标准,它肯定仍然是一种有意义的标准。我都决定在这个时代做一个写诗的人了,何必去努力迎合其他人对诗的评价标准呢……即使那是个有名气的诗人。(呵呵,在这个时代诗人的名气能济得甚事?)
但和下一个问题相比,上面所说的这些全都无关紧要,这个问题就是:我写得不开心。对“家”和“新年”(刚出的最新一期比赛)这些题目,我并没有什么特别想说的,只能搜索枯肠,努力寻找一些值得写的感受。好不容易搜刮出一些灵感之后,又经常觉得写成三行诗并不合适,应该再加长一些,但囿于比赛限制,不能这么做。既没有虚荣心的好处,也没有内心愉悦的好处,那还写个鬼哦!就像我自己之前写的那样:如果确实写得好,那虚荣也无所谓。如果写得不好,没人理会,虚荣心的成分就会下降,总量不够了,那就不干了,问题也解决了。或者爱本身在发展,就算没人理,自己也喜欢写,那也挺好。最大的问题是爱没有增长,虚荣心却增长了,产生了不合理的期待,这最后是会破灭的。Luke Aemilius:背诗的意义之二
我总可以自己选择减少虚荣心,增加纯粹的爱。
上面这些是一月份比赛刚结束的时候写的,现在已经三月份了,诚恳地说,我现在已经不再在乎这些三行诗赛及其评审结果了,所以下面不再赏析任何相关作品。当然,评审标准的问题仍然存在,但更核心的问题是对诗的追求不同。这个诗赛是为写诗的普通人准备的,从这个角度看,只要写得文从字顺、有真情实感、稍有诗意就很不错了。从这个角度看,也颇有些我赞赏的作品——问题是我并不想当个“写诗的普通人”。借用韦伯的文章标题——我想当个“以诗歌为志业”的人。当然写诗和做学术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我最近强烈地感到,专业化(既是取得科学成就的基本前提)也是取得文艺成就的基本前提,不能在家闭门造车。很多当代诗歌令我感到不可理喻,我觉得只是些破碎词语的陈列,底下可能有当代哲学或诗歌理论的支撑,也可能什么都没有。也许我不需要写成那样也能写出好的作品,但这只能是理解那些古代或现代的理论之后的选择,而不是直接盲目地写下去。所以我正在读一些学术书籍,同时想要得到一些专业人士的评价,但知乎上大概是很缺乏这种人的。当然我可以自己主动去采用其他各种方式进行请教,不过这是一两年后我才打算做的事情了。
所以自从最近我把一些诗歌发到知乎上但并没有得到什么点赞后,我开始变得很焦虑。在写得专业、写得开心和有当代人喜欢三者之间总得至少有一个吧,三个都没有我就不写了。和上面引用的那段“初心”相比,现在多了一个“专业化”的要求,说明我自己也在不断改变。无论如何,现在“写得开心”还在——要不我就真的不写了——希望以后这能一直在吧。
2023.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