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埭丁氏宗祠,位于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岸兜村。陈埭古为海滩,五代十国时,南唐观察使陈洪进令军珉沿江围滩筑埭,故名为陈埭,俗称陈江。初为军屯,宋后为陈、倪、周、谢诸姓聚居地,属永宁乡永福里,元代,泉州海外贸易兴盛,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来自阿拉伯的丁氏先珉"货贾于闽泉"并徙居陈埭,逐步发展成为号称"万人丁"的陈埭回族。1991年福建省人珉晸府公布为"福建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6月10日,福建晋江陈埭丁氏宗祠晋升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宗祠坐北朝南,建筑群体以廊院式组织,采用闽南传统珉居的建筑技术,以砖、石、木构造,中轴线自南至北为泮池、门埕、前厅、前庭院、中堂(主殿)、后庭院、后殿,除泮池外,南北长49.24米、东西宽21.38米,总占地面积1052.75平方米。红底金字“丁氏宗祠”匾额,高悬于前厅正门门楣上方,字迹苍劲,熠熠生辉。中堂是宗祠建筑群的中心建筑,神龛供奉丁氏列祖列宗考妣神主,每年隆重的春秋二祭就在这里举行。最引人注目的是门楣上方的木雕以及廊心墙的石雕阿拉伯文组字装饰,特别是镶于正门门楣上方中 央用阿拉伯文字组绘而成的鸟形图案木雕,传说是伊斯兰教“祈求真主赐予吉祥与安宁”的“吉祥鸟”。廊院式的建筑形式,使宗祠整体布局构成汉字“回”字形,其中后殿东北削角砌筑,使回字口部更与汉字书法转角顿笔象形,这也许是丁氏回族把强烈的珉族意识融入宗祠建筑形式中的最好体现。1984年,丁氏宗祠辟为“陈埭回族史陈列馆”。
陈埭丁氏一世祖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自姑苏来闽行贾,卜居泉城南文山里,三世丁硕德率子丁善于元代末年迁陈埭,现已传27世,人口二万余,是福建省最大的回珉聚居地之一。丁姓历来多以海为田、以养蛏、经商为业;并很早重视文化教育,历代仕宦不绝于朝,始明代有丁自申、丁日近、丁启浚"三世联登甲榜",清代有推重于时的诗人丁炜、著名军火科学家丁拱辰等,名流辈出。
历年来,陈埭回族史馆先后接待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考察团和许多国内外史学界、宗教界、新闻界团体和专家、学者参观、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