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思想甚至深深影响了当时的皇帝,贞观时期,吏部尚书高士廉刊定了天下士族谱牒《氏族志》其中以博陵崔氏为天下第一等就引起了唐太宗的极大不满,为此唐太宗强行修改,硬是将皇室李姓改为第一等,同时为了凸显身份高贵,还试图攀附赵郡李氏,自诩为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后人,并将祖陵迁入当时的赵州,以表明李唐发源于此。
扫一扫或长按图片二维码,关注历史春秋网微信公众号
然而此时,在帝国的边境上,出现了另一种变化,由于唐太宗和高宗时期,大唐常年对突厥和吐蕃用兵,边境需要设置节度使并屯驻大量军队,此前的府兵制已不再满足需要,随之形成募兵制,兵制也由兵农合一转为职业军人。最终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最终一场“安史之乱”彻底击溃了国家,此后为了应对叛乱也为了平衡各方势力,唐朝又设立了大量节度使,这些军事长官可以就地征召军队,而这些军人大多出自本地,依赖军饷,父死子继,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军事实力,这些人眼中只有发军饷的长官,而皇帝其实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摆设罢了。
最终,唐朝也终结在这些军阀手中,不过严格来说,他们只是军人,而不是门阀,因为唐末的军队大多由平珉构成,打战早已不是贵族的专利,由此带来的是“君拳神授”体系也荡然无存。想当皇帝完全比拼武力,由此带来的是唐末国家出现了更大的分裂,割据晸拳到处出现并且频繁更替。
2、分裂背后的历史演进
其实从战国到唐末,中国社会的中间力量经历了一个从贵族——豪族——士族——庶族的演进过程,第一个时期从商周开始,到了秦朝结束,秦朝一统天下,六国的贵族被大量屠杀,从此贵族消失。而秦汉时期,依靠军功的豪族逐渐兴起,逐渐掌控整个国家,然而过多的侵占社会资源,导致其与士族和平珉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最终走向败亡。
东汉末年一直到唐朝是士族不断兴起的时期,放在当时算是社会的中产阶级,这一股力量主导了中古时期中国的历史,一直到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战乱彻底断送了这一阶层。之后中国的封建王朝进入平珉社会直到清末。
虽然三国和五代十国都是割据,但如果我们把历史的镜头拉长,会发现两段割据时代之后,中国历史有了截然不同的发展,三国之后经历了两晋的短暂统一,之后又快速分裂,之后进入了漫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