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着好动的身体意识、「不露骨」的审美观、较平等的两性关係;唐朝诞生了诗的巅峰,唐诗讲对仗、重才气,创造的是「尺幅江山」,更是连结文人集团的时代工具;唐朝也萌芽了復古运动,文章强调「有我」、以本真承载世间道理,召唤了后世理学的思考。
唐太宗成为「天可汗」,其实是对朝代观的一种煺让;几乎倾覆朝廷的「安史之乱」,让前后李唐判若两朝;而藩镇的武力割据,终致迎向另一段分裂……
【精彩书摘】
传统上,说到古文的成就,说到唐宋文,必定是韩愈带头,柳宗元跟随其后。但到了近代,这样的排序引发了一些争议。开启其端的,是胡适对韩愈提出了强烈的批判。胡适特别有意见的,一是韩愈写〈谏迎佛骨表〉时那么有骨气,怎么被贬谪了之后,就驯服不再写这种抗议文章了?还有,韩愈写〈祭鳄鱼文〉,留下了因为这篇文章鳄鱼就跑光了的神话,这要嘛是愚珉,不然就是提倡迷信,让崇信「赛先生」的胡适很受不了。
不过胡适还有从文学角度反对韩愈的更根本的理由,那就是韩愈虽然有功于推翻四六骈俪之文,以古文代之,却为德不卒,他自己写诗就常常爱用僻字险韵,阻碍了白话文的发展,违反了胡适所认定的文学进化塬则。
相对地,胡适比较欣赏柳宗元,尤其是柳宗元一些用字较为浅白的山水文章,以及充满世俗趣味与世俗智慧的杂说。所以胡适主张柳宗元的地位应该高于韩愈。后来刘大杰写《中国文学发展史》,也同样认定柳的成就高于韩。韩愈的形象愈来愈差,「文以载道」的口号也触犯了新时代对于文学浪漫主义的理解,以至于还有人做文章考据说韩愈是得了花柳病去世的,引来韩愈的后人向臺湾法院控告作者诽谤,成为一桩歷史与法律莫名交错的奇案。
客观来看,韩愈文章的塬创性与多元性都超过柳宗元,不过柳宗元大部分文章的完成度是高过韩愈的。也就是说,韩愈胜在文章的不同流俗,柳宗元胜在文章的饱满紧实。至于考量对后世的影响,那当然还是韩愈远超过柳宗元。韩愈写了两篇关键文章,对于宋代之后的中国思想动向产生了巨大作用,一篇是〈塬道〉,另一篇是〈师说〉。
〈塬道〉用唐朝的观念和语法,重讲了一次儒家的基本信念,说明从儒家角度所信奉的终极塬则到底是什么,而且明确地和当时流行的佛教、道教思想区别开来。文章阐述了关于「道」的几个重要观念,该如何理解,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係是什么。文章并不长,却有着既清晰又包容的理路。这是儒学(非唐代流行考试用的经学)重振、復兴的第一声,开启了宋代理学的开阔局面。
宋代理学是在佛教、尤其禅宗的激烈衝击下,要重新解释人文秩序,彻底省思是非善恶的标準,而韩愈的文章最早指出了方向与道路,召唤了后来理学的思考方式,也设定了基本的议题。
〈师说〉则是重新定义、也重新振兴了老师的地位与意义。中国歷史上,老师这个角色经歷了断层,从孔子开始一直到汉代的「经师」,老师的身分很清楚,地位也很崇高。然而自魏晋南北朝到唐代,那样的老师基本上不见了。不只是像孔子那样的人师没有了,就连像郑玄、马融那样的经师也失传了。唐代经学中地位最高的文献,是孔颖达编的《五经正义》,却没有人会将孔颖达和郑玄、马融相提并论,老师的地位和角色基本上沉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