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婚庆公司还准备了专门的道具——喜公公的官服、官帽、钉耙、锣鼓,喜奶奶用的钥匙、墨镜、房产证等道具。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奇葩”习俗,比如,让公公扛个钉耙,用绳子拉着新娘或者背着新娘绕场一圈,更恶俗的还有,在新娘胸前挂两瓶酸奶,然后给公公喝完。

“网易数读”展示的一组数据,反映出其它地方也存在严重婚闹。
通过梳理五年来的新闻报道,他们发现婚闹事件主要出现在了以下省份:山东出现47次,位列第一,为婚闹事件在新闻中的最常出现地。云南(38次)、河南(15次)、陕西(14次)和广东(8次),其他省份如四川、湖北和山西的奇葩事件,也时而见诸新闻。
因此,“网易数读”得出结论:“总体来看,婚闹事件在南北皆有分布,但在城乡差异上,闹婚事件则呈两极化分布,小城市和乡镇更多,大城市更少。”

2014年,《中国青年报》曾对21155人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79。2%的受访者都曾经历过“闹洞房”,60。9%的受访者直言并不喜欢“闹洞房”婚俗。
最初是性启蒙的课堂?
婚闹这么讨人嫌,但“生命力”依旧顽强,这与多年以来的传统习俗有关,在诞生之初有其合理之处,只是后来把路给走歪了。
“今日话题”表示,闹新房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闹洞房之前有一个更为文雅的名字叫“戏妇”。《辞源》有“戏妇”条目,“旧时于结婚时戏弄新妇,即闹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