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步最大?全班同学异口同声说是某某。20分,相当大的长进啊!所以,一个老师的鼓励,给学生所带来的是心灵上的震撼和对未来的憧憬,从此这个孩子就爱上了物理。
处在中小学阶段的孩子都有一个特点,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他就会喜欢这门课,所以应该让学生评估老师。我后来发现学生是有判断能力的,他绝对能判断出这个老师有没有人性,这个老师会不会鼓励人,这个老师知识丰富不丰富,在这个老师身上能不能学到东西,绝对不是说天天讲笑话的老师就能让学生得高分的。在新东方就是实施的这套体系,让学生打分。学生不喜欢的老师不能进教室,理由很简单,我不喜欢你凭什么跟着你学,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老师不合格,带出的学生当然不合格。
其次,培养孩子对书的热爱。
中学教育不仅是为高考,而是为了把孩子们培养成一个知识全面、心情愉快的人。
搞教育的人应该都知道,孩子读课外书籍是一件好事,看我们怎么引导。当你发现孩子在你上课时读课外书籍的时候,应该首先检讨一下自己,你的课为什么不能吸引学生呢?学生为什么要读课外书籍呢?分析出了原因,就用恰当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我看到一个孩子在读课外书籍,我上课时不会去说这个孩子,但我下课后肯定会把孩子找到办公室。我能做的事情是什么?先买几本世界名著放在桌子上,孩子来了以后我就先送他一本,比如《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红与黑》等等,并说老师也喜欢读世界名著,但是咱们能不能商量一下,如果你在上课的时候读课外书籍,我不管你的话,那别的学生也可以读课外书籍,如果全班同学都读课外书籍的话,那么老师就没法教课,老师一点点自己的尊严都没有了,所以能不能请你上课的时候还是听我讲课,下课以后你怎么读课外书籍都行。如果你还想读世界名著,你可以到老师这来借,或者让老师来给你推荐也可以。如果这样,你想这个学生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一辈子会尊重你。他上课的时候肯定不会再读课外书籍,老师讲的任何一句话都会听,说不定最后还培养了一个文学家或者作家。
一件简单的事情用不同的方法处理会有不同的结果。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老师除了自己的学科以外,自己都不读书,看到别人读书还恨别人,更不鼓励学生去读各种各样的课外书籍。但是高中三年,除了学科成绩以外,孩子是肯定要读一些课外书籍的,不一定一星期读一本。但是一个月读几本世界名著难道会对学习有妨碍么?
我女儿现在是初三,在国外上学,她上的语文课是没有教科书的。一学期4本世界名著,一直要读到高中毕业。一学期4本,一年8本,她现在正在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背完了就是上课讨论,老师分析,他们就是这样的教课方法。4年下来,读40本左右的世界名著,每本名著都是老师引导着学生学习。中国没有这样的体系,如果我们鼓励孩子稍微读一点儿这样的世界名著,会对孩子的心情起到良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