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这事?我们家土改后,就剩3亩地,我弟弟还小,我爸身体不好,全靠你太姥姥和你大老舅做农活,你爷爷还在上学,就是寒暑假回来也要先忙他们家的。”
“那你喜欢咱爸那点?”妻问?
“我们那时候就是父母一句话,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什么爱情不爱情的,用句现在的话说就是先结婚后恋爱。那像现在的年轻人,今天结婚明天离的。要说你爸呀,那干活和记账是没有说的,你爸在家的时候还给他们大队里记例工分。”
“你爸真是个心细的人,他来这工作几十年工作很少出差错,我69年到四川来看他,在回去的时候他在城里花两块前买的这块毛毯,我当时说不买,太贵了,可他执意要买。”
这个就是上世纪我的父亲母亲的爱情,说是爱情不如说是亲情更确切些,因为在那个爱情显得极其匮乏的时代,父亲母亲情投意和,风雨无阻携手走了将近半个世纪,他们大多也都只有婚姻而没有过爱情。媒妁之言下两个人匆促草率地绑定成一体,感情上他们基本上是糊里糊涂的失语状态,默默地,从此就是一生。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发现我开始对我父母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爱情有了一种幻想,那种幻想有一段时间在我的心里像一团火焰,簇簇跳动。最好的婚姻是精神上的门当户对,我的父母的由于时代背景下的不幸却有幸的走到一起,成就了一辈子相濡以沫,恩爱幸福的婚姻。
最完美的结合莫过于门当户对,兴趣相投,性格互补,说得来话,过得了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