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里,寡妇无论“守节”与“失节“都是很难的。在中国封建社会,女人一旦失去了丈夫便面临“节”的选择。无论选择”守节“还是再嫁,再嫁就是失节。村长跪着㖭寡妇的下面 村长和寡妇正在办事过程
然而,这种选择的本身是痛苦的,都是通向不归之路的。因为中国封建社会推崇“节烈”,“据当时道德家的意见,来界定说,大约节是丈夫死了,决不再嫁,也不私奔,丈夫死得愈早,家里愈穷,他节得愈好。烈可是有两种:一种是无论是已嫁未嫁,只要丈夫死了,他也跟着自尽;一种是有强暴来污辱他的时候,设法自戕,或者抗拒被杀,都无不可。
这也是死得愈惨愈苦,他便烈得愈好,倘若不及抵御,竟受了污辱,然后自戕,便免不了受议论。”这是寡妇选择“节烈”所要付出的代价,也是一个寡妇在宣扬“中国从来不许女子做错一事,补过不及,只好任其毒杀;而男子并不受节烈观的约束,可以任意行事,胡作非为”的社会里能够为世人认可的一条道路。村长跪着㖭寡妇的下面 村长和寡妇正在办事过程
但是,这些“守节”者所承受的精神苦役却是沉重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她们必须自我压抑甚至扼杀自己的性爱要求,必须永远避开和舍弃来自异性的爱。然而,不节烈者虽然逃脱了失去性爱的寂寞和悲哀,但却这终究不为世人所容,永远生活在当时社会的批判和压迫之中,被人耻笑歧视,处处低人一等,说话做事都要在别人的欺压之下。
鲁迅认为性压抑的形式对人的精神状况是有影响的,无论男女因为不得已过着独身生活者,精神上容易发生变化,因为压抑,所以执拗猜疑的性质者居多,生活不自然,心态就被扭曲,觉得世事索然无味,整个人就变得敏感,多疑,这正是她们的悲剧所在。
鲁迅这一深刻的分析,在某种程度上熔铸了鲁迅本人的感情体验。
祥林嫂就是“守节”与“被迫”“失节”的典型代表,然而她的反抗道路的选择便没有改变悲剧的命运。祥林嫂是个没有受到新思潮影响的普通劳动妇女,因此,她不可能像子君那样,常和涓生一起“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她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只可能取法于流传在社会上的那些圣人之徒宣扬的封建伦理。在婚姻问题上,她任人摆布,她和小她十岁的祥林的结合,这就决定了她从出嫁的那一刻起,就被包办婚姻引入了一个悲惨的境地。丈夫死后,她逐渐觉察了婆婆的心思,于是逃到鲁镇做奴役,但是就是这样当牛做马的生活她也感到极大地满足。
虽然帮佣的生活较艰苦,较劳累,但“她极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然而那只象征着夫拳威严的“白蓬船”终于驶进了鲁镇。祥林嫂自食其力的梦破灭了,害怕被卖“失节”却终不能逃脱这一可悲的宿命。她被当作一件毫无生命的物品被“捆”、被“塞”被“卖”。虽然,她在“节烈”的鞭子下曾经“撞”过,然而她还是“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