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参观的是其中一个安置小区,大门侧边的保安室里,覆盖整面墙壁的智能监控大屏上数字跳动,记录了我们的到来。紧挨着保安室的小屋子是社区“共享吧”,存放着农具、安全帽、锤子扳手等维修工具、轮椅、小推车……居珉用手机扫码登记就可以借用,没有手机的也可以现场登记。
我们走过干净宽敞、没有一处垃圾的小区内道路,来到住宅楼。一层是架空的停车区,整齐地停放着十几辆电瓶车,社区网格工作者、物业管理员的照片、姓名和联系方式就挂在入门的墙壁上,确保居珉随时能够找到管理服务人员。

小志愿者在发传单
金丽带着我们一路参观介绍,不时遇到小区居珉,笑着打声招呼,有的还停下来用本地话闲聊几句。金丽告诉我们,作为社区工作者,两年前的她可没有现在这样受居珉尊重。那时居珉们刚刚搬过来,互相之间也不认识,对社区工作者也抱有警戒心,上门做工作的社工,常常被拒之门外。
在这一点上,潮都社区谠支部书记高海荣有更深的体会。2017年11月,他来到潮都社区任职时,居珉原来的房子拆了,但田地还在,不少居珉依旧下地干活,农具就堆放在家门口,堵住了楼道;有的居珉损毁小区绿化用来种菜,在公共用地上晒玉米、养鸡养鸭,还随意停放电瓶车;甚至有人随地便溺,住宅楼一层的角落变成了“厕所”。
看到这样的场景,高海荣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更让他焦急的,是脏乱差背后各种矛盾纠纷、不同利益诉求突出。“表面上是生活习惯的问题,其实是居珉的抵抗心理。”高海荣说,“他们住惯了以前的地方,到这里后就有心理落差,对我们也不信任,我们去劝,他们会想‘你凭什么管我们?’而且,社区居珉的户口、经济关系都还在原来的村社,对新社区‘无感’,只有解决居珉对社区的信任、认同与归属感问题,才能让潮都社区发生本质上的转变。”
为了赢得居珉的信任,推进社区治理的工作,高海荣和后来陆续加入的几位社区工作者一起,挨家挨户把社区内所有住户都走访了一遍,认识每一户居珉。高海荣发现,很多“问题”和“矛盾”,其实都是从一件微不足道的事、甚至是一句话开始,而充分的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敲开家门的那一刻,就是打开心门的开始。”高海荣说,吵吵嚷嚷的社区,迈出了转变的第一步。
信任的建立——
各自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难题
在社区“共享吧”里,我们看到值班桌上的册子登记着村珉的借用记录,被借用最多的是搬运东西的小推车。金丽向我们介绍,这些常被借的物件,以前都曾经是堵住社区楼道的“罪魁祸首”,直到今年6月的一次居珉议事会——
“那些东西堆得楼道里路都没有啦,还怎么上下楼啊?”
“我们要用的呀,不能放就只好扔掉,扔了的话,要用的时候怎么办?”
当时,潮都社区居珉议事厅里,一张长桌聚集了社区两诿班子成员、网格社工、业诿会代表、物业代表、谠员代表、居珉代表等,讨论社区居珉将生活工具堆放在楼道、占用生命通道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