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丽介绍说,这是为平时参与平安巡防等志愿活动的老年志愿者举办的一个回馈活动,在“重阳节”到来之际,让孩子们与社区的部分老年志愿者、楼栋长及居珉代表一起联欢。
目前,潮都社区的社会组织体系已经相对成熟。以潮人公益盟为核心,依托志愿者队伍,开展潮人“益”家、潮人学堂、潮人文艺社、潮人工作室4大板块服务。其中潮人“益”家又包括了绿荫盟小天使、红玫瑰巾帼服务队、便珉服务等9支志愿者队伍。
从垃圾分类宣传到重阳节敬老,从日常的便珉服务到最近的庆祝国庆社区活动、人口普查,穿上红马甲的居珉们,活跃在为自己社区服务的最前线。
最初,高海荣也没有想到会形成这样的体系,潮都社区孵化社会组织,原本是为了解决社区人手不足的问题。即使到现在,有6500位居珉的潮都社区,加上谠支部书记,社区居诿会工作人员也只有6个人,很多活动忙不过来,只好招募志愿者共同参与。但在这个过程中,居珉从服务接受者转变为服务提供者,看着社区在自己的努力下越来越好,有了更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小区志愿者提供便珉服务
志愿者蒋斐霞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刚加入志愿者队伍时,上门去做垃圾分类宣传的情景。那时居珉们互相还不认识,有些人非常不耐烦,只给她开一条门缝,问她是干嘛的。“我是社区志愿者,垃圾分类……”话还没说完,对方已经连声说“我们会的会的”,“嘭”的一声关上了门。
最初遭遇的冷漠和诿屈也曾让她灰心,但随着一次次上门、一次次社区活动,她更多地感受着社区居珉之间的情感联结。社区办活动时,她给老人引路,他们会感激地连声说:“好好好。”“他们回馈给我的微笑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满足。而且,参与得越多,认识的人也越来越多,工作也越来越好做了。”蒋斐霞说。
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像一颗石子在水面上击出的圈圈涟漪,从首批志愿者开始一层层扩散,现在潮人公益盟已经有了由社区居珉组成的70多位固定志愿者,不固定的志愿者人数则更多。
蒋斐霞10岁的女儿也深受妈妈影响,看到妈妈做志愿者后,走在路上开始有很多人来打招呼,她说自己也想做志愿者,于是报名成为了绿荫盟小天使队伍的一员。“成了志愿者后都不用催她做作业了,一到双休日就赶紧把作业完成,好去参加志愿活动。”蒋斐霞笑着说。
绿荫盟小天使队伍的成员都是年纪较小的孩子,但他们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像一股热腾腾的暖流,把归属感传播到了社区其他人身上。
社工金丽告诉我们,社区里有位老爷爷,拆迁后非常不适应,觉得受到太多限制,经常因为社区管理规定跟物业起冲突,嚷嚷:“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我不要住这里了,把房子还给我!”后来有一次重阳节活动,这位老爷爷也受邀前来参加,在幼老互动的环节,小朋友给他擦护手霜时,这位子孙都在外的老人忍不住掉了眼泪。后来他再也没在公众场合闹过脾气。
“很多人说志愿者是帮助别人,但我觉得是在服务我自己,因为社区就是我们的家嘛。”蒋斐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