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张"表"。上外附中的学生也参加虹口区每月举行的模拟考,但不参与全区排名。据张学勤说,"高考谠"的成绩大都在区内的"第一集团军","我们学校的第一名比全区的第一名高三十多分!"
这群"高考谠"的优越感还体现在,通过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他们早就握有来自港大、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等高校的各种降分、预录取等"筹码"。比如,张学勤除拿到清华大学的30分外,同济大学也向他抛出了预录取的"橄榄枝",后者意味着他的高考成绩只要超过今年上海的一本线,就可进入他心仪的土木工程系就读。
即便是十个"裸考"的学生,也不全是"屌丝"。据上述老师介绍,他们中有相当比例的人是即将前往德国和法国留学的小语种考生。这两个欧洲国家需要中国的申请者提供高考成绩做参考,但考多少分并不重要,"只是走个过场"。
6月7日,闷热了一段时间的上海,突然凉爽起来。早晨七点,"保送谠"和"出国谠"来到学校,大家站成了一个马蹄形,将"高考谠"们围在中间,为他们送考。
这是上外附中每年高考前的"保留节目",校长兼总支书记崔德明、年级组长等人轮番上台讲话。简短的仪式后,在昔日同窗的注视中,中巴车载着考生奔赴各个考场。有细心的送考学生,还提前在中巴车的车窗上,贴上了"独占鳌头"的字样——这似乎没有意义。
少壮不努力,长大读隔壁
从中预到高二,陆君已经在这里待了六年。6月20日的期末考试结束后,他就是一名"准高三"学生了。
陆君的成绩一直稳定在年级前50名,当被问及是否想考得更好时,他反问本刊记者:"我为什么要考得更好?"
他已是"出国谠"的一员,并且有一套自己的"算法"。在这套法则中,80分与85分没有区别(按照GPA的标准算法,两者都记为B)。他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学习第二外语,参加奥赛、数模,甚至拉二胡上,"别太专注于分数"。
5月,他刚通过自学参加了美国大学预修课程考试,完成了微积分、化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科目。陆君关于高三的打算是,先申请大学,再考驾照,还要学习西班牙语作为第三外语。"别人在准备高考的时候,我准备的是体验生活。"他说。
在学生拥有更多自主选择的同时,上外附中却是一所相对"封闭"的学校。作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外国语学校,它不参与中考招生,生源主要依托小升初时的面试,实行七年一贯制培养。也就是说,上外附中的学生们并不是"考"进这所学校的。
四年前,简方(化名)的女儿参加了面试。在他为女儿准备的个人简历中,满满当当地罗列着几十种女儿在小学阶段获得的各种荣誉:漂亮的成绩单、区三好学生、公共英语二级、钢琴七级……最后,女孩在2000多名面试者中脱颖而出,淘汰率高达90%。
进入上外附中后,简方的女儿在保持成绩优异的同时,继续取得了钢琴十级、上海市中级口译证书等,并在今年顺利从初中部直升到了高中部。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无论将来是选择高考、出国,还是保送,简方的女儿都将有不错的出路。简方曾听过一种说法,"只要不挑不拣,保底也能去上外",这简直成了学校的"一条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