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渡仁心理,走近了解性心理成都心理咨询,渡仁心理唯一官方网站
序
我们是一群扎根心理学一线的咨询师,也许没有亮眼的头衔和闪光的背景,但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传播心理学知识,用温暖、专业和诚信滋养每一个心灵。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特别问了下老板,这个主题会不会对我们公众号有影响,被举报封号,老板说:“不会,你写吧。”好的,既然得到了老板肯定的答复,那我就大胆地写了。
为什么很多男生喜欢被叫爸爸?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出以下几条原因,仅供大家参考。
特别声明:本观点不具备学术专业研究水平。
不叫“爸爸”
叫“妈妈”感觉怪怪的
关于这个问题,我特地采访了我的一位男性朋友,他的回复是:“那在床上,我女朋友不叫我爸爸,叫妈妈总感觉怪怪的。有次,我让她叫我爸爸,她非要和我对着干,反口一声‘妈妈’,我瞬间没了性致,搞得大家都挺扫兴的。再后来,她就一直是叫的爸爸,我们在床上也越来越和谐。”
好吧,这个逻辑100分,我竟无言辩驳。
提前享受爸爸的拳利
对于这个困惑已久的问题,我在群里发出疑问后,有位网友的回复让我“叹为观止、惊若木鸡、目瞪口呆”,他的回复是:“不都说女儿是爸爸上辈子的情人嘛,那这辈子我的情人不就是下辈子我的女儿嘛,我提前享受‘爸爸’的拳利有什么问题吗?”
女方主动叫爸爸
当然也有一种情况是,女方主动称呼男方为爸爸。原因有二:
1、小时候爸爸对自己不好(甚至是虐待),得到的爱和关注很少,长大后遇到一个男朋友在各个方面都符合自己理想中爸爸的形象,就很自然地将男朋友投射为“爸爸”,并以此称呼他。
2、小时候爸爸给了自己很多的爱和关注,长大后找到一个和自己爸爸很像的男朋友,也会无意识地叫他“爸爸”。
但不管是哪种原因,其实本质是相同的,希望可以得到像爸爸一样的保护和照顾,获得足够多的安全感。
乱伦的禁果效应
心理学上有一个很有趣的效应叫“禁果效应”:对于被禁止的事物或事件,人们往往在好奇心和逆反心理的驱使下,产生强烈的兴趣并充满探究的欲望,并因此而导致“禁而不止、愈禁愈多”的后果。
大致的意思是说:你越不让我干什么,我偏要做什么。
我们都知道父女相恋并发生关系是有违人伦道德的,是人类禁止的行为。
但这种禁止行为没有尝试过,怎么知道是什么滋味呢?
出于好奇心和逆反心双重作用下,在不违背人伦道德的情况下,以一种世俗可接纳的方式来获得这方面的性冲动和满足感,于是就自然而然地衍化出了“叫爸爸”的行为现象。
俄狄浦斯期
“杀父娶母“抗争的固着
弗洛伊德将我们的性心理发展分为5个阶段: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在第三个阶段,也就是性器期,又称之为俄狄浦斯期(网搜俄狄浦斯古希腊神话,这里不赘述),男孩会出现恋母情结,和自己的爸爸出现斗争的关系,以此来争取独占妈妈的拳利。那既然是抗争,就一定有胜负。
一种情况是,在和爸爸斗争的关系中失败了,从此屈服并认同自己的爸爸,并以其为榜样或理想中的男性角色,期待自己成为爸爸这样的人。
带着这种期待,长大后在亲密关系中就有可能复制过往的这段经历,将自己投射成爸爸的角色。
另一种情况是,在斗争中胜利了(当然这种情况的出现和妈妈过度的爱从而忽略了爸爸有关),自己成为了爸爸的角色,从此独占妈妈。
长大后,在亲密关系中,继续沿用过往成功的经验模式,不自觉地会自动带入“爸爸”的角色,并通过让对方“叫爸爸”来彰显自己的征服欲和拳威性等。
最后,再次重申,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具有学术研究水平。如果你有不同的观点,也欢迎留言交流。
最最后,码字不易,熬夜伤身,点个“好看”,丰俭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