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妈妈一枚,对这个问题现在越来越拿不定主意了不少育儿书籍(国外为主)建议按时喂养,理由是利于建立婴儿良好的作息习惯,也能让大人得到充分的休息。要让婴儿懂得不是每次哭闹都能换来奶水,这样婴儿每次喝奶的时候都会努力喝饱,不会出现喝几口就不喝了或者含着奶睡觉的不良习惯。还有些书籍,包括给我们上产妇课的医生(国内知名大医院)建议按需喂养,理由是婴儿肠胃非常较弱很容易产生饥饿感,此外婴儿需要身体的触摸得到安全感,所以只要婴儿哭了饿了就应该及时喂养,否则影响孩子生长发育,也不利于婴儿的身心健康不知道大家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
本人是在专业医疗机构工作的,特意就此问题咨询了我们儿科的方俊明医生——从事儿科临床工作34余年,前武汉市中心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后来来到北京成了海医汇大家庭的一员。相信她的回答能给你专业建议。
1月龄宝宝
饮食内容:乳类(母乳或配方奶),按需哺乳,8-12次/天,不定时,乳量约500-750毫升/天(24小时)。
如何判断奶量是否充足:如果宝宝入睡安静,表情自如,每日约有6-8次小便,检测体重增加速率良好,则表示宝宝奶量供应充足。
特别提示:除了乳类(母乳或配方奶)外,不必另加水或其它饮料。如家族中有过敏遗传病史的宝宝,建议母乳或水解蛋白配方奶喂养。母乳喂养宝宝15天开始补充维生素D,每天400个国际单位。
配方奶喂养宝宝30天开始补充维生素D,补充不足400个国际单位的量,也就是减去奶粉中的D量。
如果宝宝前囟小于1.5×1.5cm,建议暂缓补充维生素D,观察2-3个月视情况补充。2月龄宝宝
饮食内容:乳类(母乳或配方奶),按需哺乳,6-12次/天,不定时,乳量约650-850毫升/天(24小时)。观察指标同前。补充维生素D。3月龄宝宝
饮食内容:乳类(母乳或配方奶),逐渐定时,6-8次/天,3-4小时一次,乳量800-1000毫升/天(24小时)。观察指标提前。补充维生素D。4-5月龄宝宝
饮食内容:乳类(母乳或配方奶),定时,两餐之间间隔约3-4小时,喂养次数为6-8次/天,乳量约850-1000毫升/天(24小时)。逐渐停止夜间哺乳。
开始逐渐添加辅食:首次添加辅食,适宜选择强化铁的谷类(如米粉),可用母乳或配方奶调配,开始喂养时量少(约1勺),逐渐加至2-4勺。原则:由少至多,由简单至多样,由一样至多样。补充维生素D。6月龄宝宝
5顿奶+1顿辅食
饮食内容:乳类(母乳或配方奶),乳量约800-1000毫升/天(24小时)。
辅食:4个月到6个月可逐渐考虑引入辅食。6月龄时可以慢慢加到一顿。
强化铁谷类:2-4勺/天,逐渐1/3碗-1/2碗。
水果蔬菜类:开始引入水果泥1-2勺,蔬菜泥1-2勺。
注意进食能力训练:辅食添加建议用小勺喂养,不建议将米粉等加入奶瓶喂养。6个月后宝宝开始会坐,所以可以开始学习用杯。
特别提示:先引入菜泥,后引入水果泥,菜泥中无油,盐,水果泥中不加糖,水。
每种新的菜泥或水果泥引入需3-5日,观察婴儿是否耐受(例如:是否出现皮疹,是否有大便性状和次数改变,是否出现呕吐)。
补充辅食量多少,品种多少,因人而异。补充维生素D。7个月宝宝
4顿奶+2顿辅食
饮食内容:乳类(母乳或配方奶),乳量约800/1000毫升/天(24小时)。
辅食种类:
强化铁谷物:每日1/2杯(50-100毫升)。
稠粥或面条1餐。
水果蔬菜类:每日水果1/2个,蔬菜25-50克。
肉类:开始引入1/2-1勺。
蛋类:开始引入。从1/4-1/3-1/2逐渐增加。
注意:可以让婴儿手拿“条状”或“指状”水果或蔬菜,学习咀嚼。食物清淡,少油无盐无糖,不需要增加肉类蛋白质,因有乳类蛋白质。婴儿可坐在高椅上进餐。补充维生素D。8-10月龄宝宝
4顿奶+2顿辅食
饮食内容:乳类(母乳或配方奶),乳量约800-1000毫升/天。
辅食种类:
软食(软饭,面食):二餐(100-150克)。
强化铁谷物:每日1/2杯。
水果蔬菜:每日水果1/2个,蔬菜50-100克。
肉类:约25克。
特别提示:可以逐渐过渡到软饭,面食(馒头,饺子,包子,馄饨)。
学习自己用勺,每天与成人同桌就餐1-2次。补充维生素D。11-12月龄宝宝
4顿奶+2顿辅食
乳类配方奶:3-4次,乳量700-1000毫升。
辅食种类:
软食,二餐(100-150克)。
水果蔬菜:每日水果1/2个,蔬菜100-150克。
肉类:约25-50克。
特别提示:断离奶瓶,1岁前不建议喂蜂蜜糖水。补充维生素D。1-3岁宝宝
食物种类可根据情况变化,但保证每天1餐肉,1周两次动物肝脏
饮食内容:菜品可每天变换,形式可多样化。
早餐:240毫升配方奶+包子1只+鸡蛋(鸡蛋不是每天必须食用的)。
早点心:苹果半只。
午餐:面条+肉糜+青菜。
下午点心:酸奶一杯。
晚餐:饭+菜+鱼肉或动物肉。睡前奶240毫升。
特别提示:两餐之间不要喂食物,让宝宝有饥饿感,让胃有休息时间,即使宝宝上一餐吃的不好也不要马上就补充食物,可以饿到下一顿吃饭时间。
总结
坚持母乳喂养6月
4-6月开始添加辅食
添加内容因人而异
铁剂90%在辅食中
母乳喂养注意补D
最得当的喂养是「按需喂养」
有新生宝宝的家庭里,有一个争论的焦点就是:宝宝到底吃饱了吗?尤其是母乳喂养的家庭,经常会质疑母乳是否喂够了,因为哺乳时看不到宝宝到底摄入了多少奶,所以家长们愈发着急,经常会出现这样的议论——「吃完母乳我们再补点牛奶吧」「你看,宝宝刚吃完妈妈的奶又喝了
60mL 牛奶,这几天肯定没吃饱」。
宝宝知道要吃多少,家长注意识别饥饿信号
家里的老人通常在吃饱的问题上非常重视,生怕把宝宝饿着了。在门诊时若遇到一家人在宝宝的喂养上有分歧的情况,我常常要求年轻的妈妈把家里的长辈一起请来诊室,因为从医生的角度来解释一些喂养问题会使家里更容易达成统一的意见,减少家庭在育儿方面的矛盾。
其实,宝宝知道自己需要吃多少,无论我们怎样担心、着急,也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并且要对宝宝有信心。我一贯主张「按需喂养」,这个「需」就是指宝宝的需求,正常情况下宝宝能自己调节所需的奶量,但跟我们大人一样,宝宝不可能每餐都吃得一样多,每天都吃一样的量。我们应该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宝宝多久需要吃一餐,有什么规律,体重是否稳步增长,宝宝在两餐之间是否精神饱满等问题上。
新手爸妈们要学会识别宝宝饥饿的早期信号,如宝宝很活跃,有些烦躁不安,嘴巴吸吮动作明显等可能就是饿了,而哭闹已经是饥饿的晚期信号了。
要点
这样喂养新生儿最合理
正常出生的新生儿在出生后半小时就可以开始喂养,2~3 小时喂一次,每天 8~12 次。
母乳喂养的宝宝通常在顺利母乳后两周左右就能形成「饥饿—进食」的条件反射,同样,妈妈靠听宝宝发出的声音就能准确判断出宝宝饿了,这可能就是神奇的「母子语言」吧。当宝宝饥饿时,喂养越早越及时,才越容易安抚宝宝,避免宝宝烦躁不安,而对于母乳喂养来说,早期频繁亲喂也有利于刺激妈妈泌乳,有助于形成稳定的、充足的母乳量。
喂奶的频率取决于宝宝的身体状况
出生头几天的新生儿还处于适应外界环境的阶段,睡眠无规律且时间尤其长,经常一睡就是好几个小时,这个时候妈妈们往往会纠结到底要不要弄醒宝宝喂奶?
这个问题在母乳喂养妈妈那里并不常见,因为母乳相对易消化,宝宝的胃排空快,一饿就会醒来发出「吃奶信号」,加上神奇的「母子语言」,母乳喂养通常能够做到适时喂养,且宝宝会表现出「少量多餐」的吃奶习惯。而配方奶喂养宝宝的妈妈则常会为这个问题所纠结。
「距上次喂奶有 3
个小时了,可宝宝还在睡怎么办?」遇到这种情况,是否需要将熟睡的宝宝弄醒喂奶,主要取决于新生儿的日龄、体重和整体健康状态。大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的头几天会出现体重下降,这属于生理性体重下降,生后
1~2 周会恢复出生体重,这段时间频繁地喂奶对恢复体重非常重要,也就意味着偶尔需要把宝宝弄醒喂奶。
新生儿胃排空平均时间大约是 3 小时,当宝宝睡眠时间超过 4
小时妈妈就需要唤醒宝宝喂奶。再往后一旦宝宝形成了稳定的体重增长,并且恢复了出生体重,就可以等到宝宝自然醒后再喂奶。
要点
出生后初期需要频繁喂养
刚出生后几天,宝宝可能会出现正常的生理性体重下降,家长不必担心消化吸收不良等问题,只需频繁喂养即可。
喂养正常的情况下,宝宝出生 5 天后,至少要一天换大约 6 块尿布,会有 2~3 次大便。如果宝宝出现体重不增,每天换的尿布少于 6
块或者对吃奶不感兴趣了,那就必须去看医生,确认宝宝是生病了,还是喂养出现不当。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
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