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社会

自拍和他拍,哪个镜头里才更接近真实的自己

作者:时间:2024-04-06 19:21:30分类:社会

简介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困惑:为什么我相册里的我和别人相册里的我完全不是一个人?自拍和他拍中的“我”存在着巨大差异。一百张自拍积累来的自信,能被一张他拍打击到“无处遁形”。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困惑:为什么我相册里的我和别人相册里的我完全不是一个人?自拍和他拍中的“我”存在着巨大差异。一百张自拍积累来的自信,能被一张他拍打击到“无处遁形”。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这篇文章颜姐来给你做详细解释,还有更多变美知识,欢迎关注尺颜微信:ChiyanBQ泫雅穿成调色板还能不俗气?原因都在这里美颜滤镜导致自我差异理论

“无美颜不自拍”,现代科技的发展,让“变美”的时间和金钱成本都降到了最低。视觉化的“读图时代”给年轻人的“虚拟”社交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现实生活里处处“立围墙”,社交网络上天天“云”party。

由最初的先拍照后修图,转变到现在打开相机就能“变美”,我们跟真实的自己渐行渐远,并默认自己现实的五官长相等同于美化相机里的自己。

表面上看自拍是主体自由审美的结果,其实归根结底,它是存在于我们意识形态中的一种自我想象,用滤镜把真实的外貌包裹上千人一面的“好看外衣”。

而在面对没有美颜滤镜或美颜不精准的他拍时,照片中的自己趋于真实,相对真实的自我和美化后的自我认知出现了差距,这就是“自我差异理论”。

镜面成像形成的曝光效应

日常中我们多是通过照镜子来观察自己的长相,并把镜像里的自己视为真实的外貌评判标准,有很多人觉得自拍和镜子里的自己相差不大,但却和别人的相机里的自己截然不同,这又是为什么?

我们在上学的时候都有学过镜面成像,在镜面成像中,你的左边在镜子里还是左边,你的右边在镜子里还是右边,但如果我们和另外一个人面对面,我们的左边就是对方的右边,右边就是对方的左边,所以照镜子的时候其实我们的左右位置发生了对换。

自拍的时候和镜像呈现出的人像效果是一样的,都是左右位置相反。而他拍的时候左右位置就会还原,我们就会觉得和镜子里的自己有区别,比如头发分缝的位置,以及面部不对称的问题,一旦发生左右互换,就会很不习惯。

如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左右颠倒之后,还是觉得原图更好看,因为看的次数更多产生了习惯。

这其实是一种心理学原理:曝光效应,就是人会更偏爱自己熟悉的事物,只要经常出现就会增加喜欢程度。我们每天照镜子,面对的就是镜像中的自己,比他拍更加熟悉,所以在心理上觉得自拍更好看。

▌表情管理世界上最了解你的莫过于自己,我们知道自己从哪个角度拍,做什么表情拍照的时候最好看,但他拍的时候你无法通过语言准确的表达出你面部的闪光点,颜值抗打的明星角度找不好也会变灾难。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颜姐建议大家都去学习一下表情管理。

我们要结合自己的脸型和微笑时的面部形态,研究更适合自己的招牌笑容,是露齿还是抿嘴,是用苹果肌带动眉眼,还是嘴角拉开面部不做太大改变,这些都需要大家自己多多练习,提升自己对面部的掌控感。

▌冻脸效应现实中有一些人真人要比照片好看,就是俗称的不上相,这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冻脸效应”,有心理学家发现,人们会认为视频中的人比同一个视频的截图更好看。这种静态脸相对动态脸没那么有吸引力的现象称为“冻脸效应”。

人们会把不同位置,不同角度的同一张脸进行“平均化”,这也与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平均脸更具吸引力”是一致的,而且动态脸能更好的激活我们的面部识别神经,因为大脑已经熟悉处理动态画面了,所以会默认动态脸更好看。

动态脸会弱化面部的一些瑕疵,比如轻微的痘痘,左右脸微小的不对称,其实在动态的时候是不容易被发现的,这也是有时候我们自己看来面部非常严重的缺点,而在他人看来根本不值一提的原因。自拍与他拍的距离不同

▋焦距问题不同焦距的相机,呈现出被摄物体的像都是不同的。长焦镜头在拍摄时,距离被摄物体越远越失真,这种失真就会导致人的面部扁平化,失去层次和细节。

现在的手机前置镜头的焦距偏短,会让脸变窄,还会让人面部的额头更突出、鼻子形状失真。

▋他拍更凸显骨相自拍是近距离的,以五官和肤质为审美中心,展现的更多是皮相,而皮相是可以通过美颜滤镜或光线美化,让肤质更细腻,脸型更流畅。

而他拍则更注重整体的身材比例和体态,头肩比和头身比是否协调,体态是否挺拔向上,这些突出的都是骨相美,审美重心是整体气质。

其实自拍和他拍除去上面的一些客观原因,最主要的还是需要我们对自己有足够的认识,需要自我审美意识的觉醒,这个过程中自己既是审美的主体也是客体,千人有千面,一人也有千面。

找风格不是一件易事,它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视觉与知觉的统一。洛丽塔美学:甜美和叛逆,都是我港风≠滤镜,港风=美而不同的自由美

郑重声明:

本站所有活动均为互联网所得,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处理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