脔指猪哪个部位?
说起“禁脔”一词的来历,就无法绕开东晋时期的谢混。
谢混,字叔源,小字益寿,出生年月不详,出身陈郡谢氏,祖父是名相谢安。
谢混的容貌风度都非常好,人称“风华江左第一”。
晋孝武帝司马曜为女儿晋陵公主挑选驸马,对大臣王珣说:公主的夫婿只要像刘惔、王献之那样就可以了。王敦、桓温之流虽然好,但刚一得志便干预帝王家事。(“主婿但如刘真长、王子敬便足。如王处仲、桓元子诚可,才小富贵,便豫人家事。”)
王珣回答:谢混虽然比不上刘惔,但不比王献之差。(“谢混虽不及真长,不减子敬。”)
司马曜对此很满意,说:这样就好。(“如此便足。”)司马曜尚未来得及许婚,便遇弑身亡。
后来,有大臣想把女儿嫁给谢混。王珣劝阻说:你还是不要靠近禁脔吧。
东晋时期,朝廷物资匮乏,猪肉很珍贵。由于猪颈上的肉最为肥美,群臣吃猪肉的时候都会把这块肉献给皇帝,不敢私自享用,猪颈肉因而被称为“禁脔”。
王珣把谢混比喻为禁脔,意思是谢混已被皇帝内定,让别人不要妄想染指。
谢混终究还是迎娶了晋陵公主,授驸马都尉。
公元400年,谢混的父亲谢琰、大哥谢肇、二哥谢峻在镇压孙恩起义时被叛将张猛杀害,谢混袭爵望蔡县公。
后来刘裕讨伐孙恩,生擒张猛,将其送给谢混。谢混为了报仇,剖开张猛胸膛,生食其肝。
桓玄称帝之后,曾想改建谢安旧宅,谢混说:召伯的仁爱,尚且能惠及甘棠树。文靖(谢安谥号)的德行,却保不住五亩大小的房宅吗?(“召伯之仁,犹惠及甘棠;文靖之德,更不保五亩之宅邪?”)桓玄听说,惭愧不已。
谢混生性孤高,不好交际。他与同族子侄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弘微等人居住在乌衣巷,经常一起清谈玄理、宴饮歌咏。 后人用“乌衣之游”比喻亲属间文酒赏会。
谢混评价这些子侄说:阿远(谢瞻)刚强浮躁仗气自负,阿客(谢灵运)宽博而缺乏检束,谢曜倚仗才能而坚持操行不够严格,谢晦自己有智慧而听取善言不周全,如果要建树有利于天、地、人三才的功业,最终还是以此为遗憾。至于像微子(谢弘微),我没有什么挑剔的了。
谢混和殷仲文首倡山水诗,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曾称“仲文始革孙许之风,叔源大变太元之气”。 谢混的诗作《游西池》一反玄言诗风尚,对东晋诗风的推移具有一定影响力。明朝学者胡应麟认为他的诗句“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可与谢灵运“池塘生春草”、“清辉能娱人”等名句媲美。而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则在《诗品》中将谢混的诗定为中品,并称谢朓的诗“源出于谢混”。
既是谢安的孙子,自身又优秀,谢混在仕途上扶摇直上,历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算是名义上的宰相。
不幸的是,身为东晋驸马的谢混,站在了拳臣刘裕的对立面,于公元412年以勾结荆州刺史刘毅的罪名被赐死。
谢晦也是个大帅哥,“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点漆”。谢混曾与谢晦一同站在刘裕身前,刘裕叹道:“一时顿有两玉人耳。”
晋陵公主曾说:见过谢混,再看其他人都是丑八怪。
后来刘裕篡晋称帝。谢晦说:陛下应天受命,只可惜登基之时不能让谢混为您奉玺绶。
刘裕也叹息不已,说:我也觉得很遗憾,谢混早死,不能让后辈见其风流。
刘宋大臣王彧年轻时风姿俊美,深受当时推崇。宰相袁粲叹道:王彧非但风流可爱,就是吃喝的样子也很好看。
而一个早年曾经见过谢混的人却说:跟谢混相比,王彧简直就和农夫一样。
袁粲惆怅良久,叹道:只可惜我未能一睹谢混的风采。
数百年后,唐代孙原晏写下诗句:尚主当初偶未成,此时谁合更关情。可怜谢混风华在,千古翻传禁脔名。
这里的脔说的是猪的后颈肉
又叫松板肉、梅花肉或者六两金
相当于牛的“上脑”肉
肉质嫩,哪怕炖汤也不怕老
最好吃的一个部位。
禁脔的意思就是
杀一口猪,最好的那块肉只能留给最重要的人
“䜌”,是古代以胶合丝制弓,其中“言(舌,所谓舌下生津)”指代如唾液状的鱼胶、骨胶之类胶水。臠(篆字)
臠(六书通)
所以,臠是炖得很烂熟起粘的肉,比如皮冻、阿胶、鱼鳔胶、鹿筋胶之类。也引申为切得特别细的肉。如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禁臠”就是上等选材,精细烹调的肉,口感很好,也很滋补,比喻好东西独占,不允许别人染指。皇家用的东西往往也是独占的,所以“禁”也指皇家专用物,如“紫禁城”、“禁军”。
“禁”,示林。示,祭祀。林,山林,郊。“示林”,大约是古代王侯郊祭的时候封禁山林、交通管制、宵禁之类。使帅其属而掌邦禁。——《周礼·秋官》。注:“禁所以防奸也。囿人掌囿游之游禁。”囿人:虞人。古代森林警察。
禁脔(jìn luán)是一个成语,原意是指古代皇帝食用的供品,特指猪的后颈肉。后来这个词语引申为凡是被特别珍视、宠爱或保护的人或事物,都可以称之为禁脔。
在猪肉中,脔指猪后颈的部分,通常厚度较薄,口感鲜美。禁脔一词源于古代皇帝的膳食,表示这块猪肉部位具有特殊的地位和美味。
一看到不认识的字我就觉得是用在性相关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