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精彩英语演讲
美国硅谷堪称世界科技的心脏,但这里的统治拳已经慢慢移交到了印度人手中。
就在上周,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正式辞去了母公司Alphabet的CEO和总裁职务,由外号“劈柴哥”的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接任。至此,这位印度科技天才正式登上了硅谷拳力的顶峰。
总揽谷歌大拳后,新任Alphabet CEO “劈柴哥”也进一步获得了与地位相匹配的薪资。2020年开始(也就是下个月),基本年薪200万美元——折合人珉币1400万,未来3年还将获得基于业绩的2.4亿美元股票奖励,约合人珉币16亿元。要知道,1993年劈柴哥从印度到斯坦福求学,自述当时连个书包都买不起。如今27年过去,劈柴哥不仅被配备安保和私人飞机,还接掌着全世界最受尊敬的公司。
12月初,46岁的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宣布正式移交大拳,将母公司Alphabet的总裁、CEO之位,二合一继承给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
也就是说:从12月4日开始,桑达尔·皮查伊不仅将直接领导谷歌,还负责管理Alphabet其他子公司的投资。
中国网友一般叫他皮猜,或“劈柴哥”。
谷歌另一名元老级人物埃里克 · 施密特(Eric Emerson Schmidt)今年6月宣布退出 Alphabet 董事会之后,两位联合创始人如今的卸任代表着曾经驱动谷歌的 “三驾马车” 均以不同方式告别了领导者的角色,一代互联网传奇和领军人物正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其实,佩奇、布林在2015谷歌重组,“劈柴哥”被提拔为公司 CEO 兼董事长后,就一直很少露面----
谷歌创始人拉里 · 佩奇和谢尔盖 · 布林
拉里 · 佩奇与其他的领导人不一样,从 2013 年起就没有参加过电话会议了,2015 年之后再也没有接受过媒体采访。在谷歌重要的网络开发者年会 Google I/O 大会上,人们在主会场找不到他。
46岁的佩奇,在自己购买的加勒比小岛上,过着世外桃源式的隐士生活。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的项目,比如 X 实验室极具科幻色彩且天马行空的项目,他资助了三家旨在开创无人驾驶飞行器的公司,并痴迷于各个机器人团队、火箭上天工程和登月旅行。
另一位创始人----布林,专注在慈善机构上,企图解决世界的能源和气候等问题,并且投资一些可替代能源技术,寻求更多的可再生能源。他还和前妻安妮 · 沃西基共同创立的布林 - 沃西基基金会。
自己想看打拼、创造的公司交于他人,放心吗?
佩奇和布林已经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盛赞这位接班人,两人在年度公开信中说:
我们从来不是贪恋拳位之人,现在公司有更好的管理方式,Google和Alphabet不需要两位CEO,皮查伊是最佳人选。
接班人的话题,对一家公司管理成长来讲,是一场不可回避的阶段性大考。
创始人终将老去,或者他们也想把个人宝贵的时间精力让渡给下一程的梦想。
接班是否顺利,考验的不仅仅是从内部高管一路培养起来的职业经理人一侧,创始人自身在这个敏感环节如何能做到更加高明的谢幕,对于交接成功与否的决定意义似乎更大。
“劈柴哥”温文尔雅、平和谦逊。
担任谷歌CEO的四年时间里,谷歌的股价从2015年9月30日的608美元上涨到了12月3日的1295美元,涨幅高达113%。
他的年薪高达2亿美元(约14亿元)全硅谷第一,比苹果公司CEO库克赚得还要多!他当仁不让:负责Chrome浏览器、Google地图、Drive、邮件等重要板块。
相比于我们以前讲过的那些,动不动就辍学、裸辞创业的硅谷大佬。
来自印度平珉家庭的皮查伊,可是实打实靠着努力和才华走到今天的。
印度贫珉窟的穷小子化身亿万总裁,怎么看都是一部高级励志剧。
皮查伊1972年出生并成长于印度,母亲是速记员,父亲是名电气工程师。因为家里没有足够的卧室,到他17岁之前,都和弟弟一直睡在客厅地板。每次出门,他也只能挤公交(印度的公共交通,你懂的)。
虽然生活不算富裕,但劈柴哥表示自己儿时有很多时间看书:
“我能拿到什么就读什么。看书——这就是生活的全部,你从来不会觉得缺少任何东西。”
从9岁起,他就每天5点起床读书,晚上10点才结束功课。
12岁那年,劈柴哥第一次感受到了“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经常到医院取母亲的化验单,每次都要在公交车上度过难熬的1小时20分钟,甚至有时会在排队1小时后被告知结果还没好,白跑一趟。
后来,他的家中安装了一部老旧的“轮盘”电话,只要给医院打电话就能询问化验结果是否已准备好。
“我从内心深处看到科技如何改变了世界,至今仍能感受到这一点。我能感受到乐观和活力,以及加速这一进程的责任。”
这时,他表现出惊人的记忆力。他能记住拨出的每一个号码,哪怕只是偶尔帮大人拨过一次电话,他也能牢牢记住。
后来,大家干脆不用电话本,忘了号码就直接问他。
后来到了谷歌工作,他的记忆力连谷歌工程副总裁艾伦·尤斯塔斯也赞叹不已,一次开会,皮查伊提到了关于语音搜索的一个超级冷门的数据,而这个数据,连语音搜索的资深行家艾伦自己也不知道!
17岁那年,劈柴哥考进了印度理工学院。
是的,就是那个传说中“考不上这个大学只好上麻省理工”的印度理工学院。这时一所比清华、北大还要难考得多的神校:
“每年只有数十万人申请,但能进来读书的,只有你们200人!” 好莱坞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就有这一幕,印度理工学院(片中为帝国理工学院)的校长把几大箱申请表推倒在地,说。
大学时,虽然专业是冶金工程,但他发现自己对IT异常感兴趣,于是他一边拿着冶金专业的绩点全年级第一,一边学习了大量关于电子工程的知识,念书期间,他还写过一款棋类游戏。
1993年,年仅21岁的皮查伊拿到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奖学金,去斯坦福继续攻读硕士学位。那时的他俨然成了“全村的希望”,一个叔叔为了供他读书,甚至卖掉了房子。
刚到美国,不认识路又不好意思问,困在肯尼迪国际机场整整四个小时。
毕业之后,他迅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节奏。他曾短暂地在一家化学公司担任过工程师和产品经理,之后又到沃顿商学院拿了一个MBA学位。此后,他加入了麦肯锡公司担任咨询顾问。
那时,劈柴哥手中已经有“印度理工学士学位”“斯坦福硕士学位”“沃顿商学院MBA”“麦肯锡咨询顾问”四块金字招牌。
在父母的期待下活了一辈子的皮查伊,终于决定要为自己活一次,他放弃读博计划,他更希望能够做一点实事,而不是整天埋在实验室写着没什么用的论文,捞一个终身教授的头衔,浑浑噩噩过一辈子。
2004年,劈柴哥凭借耀眼的履历加入了谷歌。作为一个小小的产品经理,劈柴哥成为了这艘巨舰上的一个小螺丝钉。不过这颗螺丝钉不久后便爆发出了巨大的能量,带领谷歌打了两场漂亮的“胜仗”。这两场胜仗,让谷歌对全球的影响力至少延长了20年。
劈柴哥在谷歌的第一个项目,是开发“工具栏“,也就是一个方便用户在任何网页打开谷歌搜索的插件。那时的谷歌还没有自己的浏览器,但拥有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微软的IE浏览器。IE浏览器的默认搜索工具正是谷歌。
当时的IE浏览器是行业内绝对的老大,与谷歌也是战友。把控了这个入口,谷歌每天都在“躺着挣钱,日进斗金”。
舒爽的日子不过白不过,但劈柴哥偏不。
他与谷歌大多数精英不同,因从小就面临困境,让他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危险极为敏感。这种从小缺乏“安全感”的思维模式,让他预想到了一个灾难性的问题——如果微软哪天不给导流了怎么办?
带着这个问题,他找到时任谷歌CEO施密特,并给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开发浏览器。
创始人佩奇和布林都很支持这个项目,但施密特极力反对。施密特认为,当时的谷歌还是一个创业公司,而开发一款浏览器的成本太高,工作量太大,“几乎等于重做一个系统”。耗费如此巨大的成本和巨头厮杀,赌注让人无法承受。
确实,当时选择与微软合作而不是对抗,看起来是一个相对稳健的策略。但施密特忘了一个要命的事实——微软一直有自己的搜索系统,只不过市场占比可以忽略不计。
2006年10月9日,劈柴哥的预言成真。微软决心吃下“搜索”这块大蛋糕,主动停掉了给谷歌的导流。
施密特这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而劈柴哥也临危受命,开始开发谷歌的浏览器——Chrome。
劈柴哥对浏览器做了两个革命性的创新:其一是如今大家习以为常的一个窗口下可以打开多个标签页面;另一个则是将浏览器的网址栏做成了搜索框,在网址栏直接输入问题并按下回车,就能直接使用谷歌搜索。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到2008年,Chrome在全球已拥有63%的市场,而IE则萎缩到了16%。如今,劈柴哥的两项革命已经被所有浏览器借鉴,IE却已经彻底被人遗忘。
浏览器之战让谷歌在PC领域成为了霸主,也让谷歌的城池变得极为稳固。经此一役,劈柴哥的才华与领导力,还有那极其敏锐的危机感终于被谷歌高层发现。
而一次谷歌高层性丑闻的意外,让劈柴哥又接触到了谷歌另一片新的战场——移动端。
2005年,谷歌收购了一个名为安卓(Android)的无线网络新秀。在当时,甚至没人知道安卓日后到底能干啥。
2007年11月,谷歌邀请84家硬件制造商、软件开发商及电信运营商共同改良安卓后,外界才恍然大悟——这是一个手机操作系统,谷歌要做移动端的微软。
很快,时间来到2013年,当时安卓的负责人安迪·鲁宾因为一起性丑闻事件离开了谷歌,劈柴哥又一次临危受命。
这一次,劈柴哥从容了许多,知道了如何“收放自如”。
当时,40%的安卓用户使用的都是三星手机。劈柴哥说服了时任谷歌CEO拉里·佩奇,一起去韩国拜访三星高管,最终赢得了三星对安卓应用的大力支持。
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安卓系统逐渐将触角伸向智能手表、电视、汽车和支付服务的综合平台。如今的安卓已然是一个手机操作系统界的巨人,与苹果的IOS分庭抗礼。
2014年,劈柴哥被升任为产品部门负责人,成为佩奇的副手。
第二年,随着YouTube、Gmail、谷歌地图、谷歌商店等项目的相继成功,43岁的劈柴哥正式出任谷歌一把手,手握不菲的年薪,还有谷歌近2亿美元股票。
2015年8月成为CEO之后,皮查伊干得非常出色,2015年,谷歌每个季度的业绩都超过了分析师的预期,净营收增长率达到10.2%。资本支出出现自2008年以来的首次同比下降。
谷歌的名字 Google 是 “googol” 一词的偶然误写,指的是 10 的 100 次幂,也就是数字 1 后面跟着 100 个零,此次卸任或许就是一个 “去零” 的过程,至于这个新的 1 能发挥多大的价值,只有时间能带给我们答案。
或许,在皮查伊睡客厅、挤公交,穷到连书包都买不起的时候,是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有这样的一天的。
所以说,在这个时代,没有什么不可以,遇到机会,一定要牢牢抓住,心怀理想、咬牙坚持、辛勤付出,所有不可能,都能成为可能!
那么怎么解释机会?
“有两种机会,一种是偶然碰上的,另一种是我们创造的。在非常艰难的时刻,一定要自己创造出机会”----明治维新三杰之首,西乡隆盛。
印度人在硅谷那么吃香
管理教育是根本原因
从差不多“劈柴哥”接任谷歌CEO开始,印度裔CEO在美国的数量已经引起全世界媒体的重视,经常可以看到类似“10个印度裔CEO正在统治世界”这样的标题见诸报端。
谷歌、微软、Adobe、诺基亚、标准普尔、摩托罗拉、万事达、亚马逊等这些力量足以影响人类进程的公司,现在或曾经的CEO宝座上都有过印度人的身影。
相比之下,华人尤其是中国大陆人几乎没有在大洋彼岸达到过相同的高度。中国人最熟悉的前百度集团总裁陆奇算是最接近硅谷拳力顶峰的人物,曾任雅虎执行副总裁和微软执行副总裁;另一位被称为微软“头号中国员工”的沈向洋,也将于明年2月卸任微软执行副总裁职位。
这也让许多媒体惊呼,自沈向洋之后,美国科技巨头公司再无华人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