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公司时,曾有一段每个月都能回台湾的时光。在那个频繁往返两岸的时期,2017(还是2018)年的某一天,我在台北市的咖啡馆看见该店在推一款蛋糕,名称是“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
那一年,有几部大陆古装剧和仙侠剧在台湾非常知名,然而大陆校园剧还少有人关注, “流量明星”一词在台湾尚未兴起。如果不是一次偶然,我都不知道原来台湾小年轻看起了大陆校园剧。
后来去查了论坛,该剧在台湾确实有些讨论度,在公司开会时兴奋地把这个发现告诉了同事们。同事们或是赞同、或是认为“这应该是小部分人”,具体细节如今已经忘了。
在做两岸选题的这些年,总会有一次次自我纠结:我所观察到的现象,到底只是小部分人,还是确实是“普遍现象”?就算能拿出一些资料佐证(比如视频网站的电视剧观看排行、学者论文等等),总难逃被人质疑、或是自我质疑。
前公司的同事和老板都是很包容的媒体人,那些年我们做过许多有意思的题,比如好多年前,台湾媒体还在做各种“天然独”的选题时,做过的“小鲜肉统一两岸”;比如忘记具体是哪一年,我们发了一些文章,表示台湾越年轻的一代人,会是在生活层面对大陆更接受的一代人。
这些文章里提及的现象,放到现在看,会被更多人认同。但在写完并发出的那年,难逃一次次自问:这是否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是不是我们周围“同温层”给的错觉?
某天,本篇的受访者:我朋友、一位九零后可爱少女,也是一位“天然独”,却误入歧途成为某位大陆流量明星的死忠粉。呼,幸好,以前没写错,小鲜肉还真能统一两岸!
(哪位明星,本篇匿名,但我相信看完有人一定能猜出来是谁)
自此她成为我研究“大陆文化影响台湾青年”的最好教材。也因为她是个对社会观察入微的媒体人,会观察该明星在台湾的粉丝团情况,让我做相关选题时有了更多参考。
我跟一位在台湾读书的大陆朋友抱怨过,“媒体嘛,总是嘴皮子上下一碰。就算深度访谈了二十人,或是回收了两百份有效问卷,仍是一家之言。” 吐槽归吐槽,但是我还记得,那年跑回公司告诉同事“大陆校园剧在台湾好像很火”时的兴高采烈。
这篇文章是我一直非常有兴趣的题,也是“一家之言”,不能保证具有多大的普遍性。我的观察未必多精准,但也不会因此停下观察的脚步——以前很害怕自己写的“不对”,现在只想坦诚分享自己的看法。
对与不对,总要交流才知道。所以,阅读完毕,欢迎大家留言分享看法。
先分享一下你成长过程中对大陆的看法,以及为什么“误入歧途”粉上你家哥哥的吧。
其实就跟现在的年轻人一样,在晸治层面上不喜欢大陆,但对大陆人和文化上并没有很排斥。我之前看到有台湾的街头访问问珉众“想对大陆人说什么?”那个被访问的珉众说“想问为什么他们的零食这么好吃!”那时看到大笑,这挺符合台湾现在的情况,大家对大陆晸治上不喜欢,但平时生活不会一直去想晸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