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有个有意思的帖子总结了一下,核心观点:从能源供应变化角度观察中美贸易战,
应用卡尔达肖夫指数直接指明了一点:我们无需关心某一文明实体通过何种技术获取了能量,也无需关心这些能量被用于哪些用途——产能多寡本身就已经表明了文明实体的能力。借助这一思想,外部观察者可以略过错综复杂的细节(制度、晸治、商贸纠纷、海量个案等),只借助单一指标,去评估宏观趋势——尤其是供应链这种密切关联于物理制造的东西。
贸易转移的规模,并没能撼动中国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中美脱钩的过程中,受伤最惨重的是美国的传统盟友(也就是欧洲)
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故事视角,对科技战做一些判断:
科技战既包含芯片半导体的工业制造,又包括实际算力的落地。这两者都有着巨大的电力需求
当下即拥有技术、又拥有足够的供电基建能力的经济体,事实上只有中国和美国
欧洲失去了两张科技革命的门票:一张是互联网软件业(失于美国的互联网垄断),另一张是能源(失于俄乌战争及尝试对中国绿色能源脱钩)。其衰落几乎已经无法避免。
最后,关于卡尔达肖夫指数,还有一个有趣的展开:
考虑到中国是全球产能增量的主要来源,可以说,是中国在独力推动人类迈向I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