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内

一个“戏”字,可以概括苏轼平生对待风雨的态度

作者:时间:2023-12-22 11:11:01分类:国内

简介  公元960年2月2日,陈桥驿。

夜色如墨,一场密谋在夜幕的遮掩下悄然进行。
这是后周都点检(禁军统帅)赵匡胤的行辕。赵因屡立军功,深受周世宗的赏识与信任。周世宗病逝,继位的恭帝年


“若无外忧”的“若”字,很有意思,说明并非没有外忧。《宋史纪事本末》卷七载:赵匡胤于乾德三年(965)八月设置贮钱的“封桩库”,打算蓄满四五百万后,向契丹赎买幽燕之地;如果不成,“以二十匹绢购一胡人首,彼精兵不过十万,止费我二百万匹绢,则虏尽矣!”表明他把兵力消耗在对内作战上,待到勉强统一,已经没有向外进攻的锋锐了。
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鼓足勇气,乘灭掉北汉之势,移师攻辽,企图一举收复燕云地区。宋军初战获胜,但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一役遭到辽军夹击。宋军大败,太宗中箭,急乘驴车逃走,从此不再亲临战场。雍熙三年(986)宋军再次伐辽。东路军于岐沟关(今河北涿州西)溃败,西、中路军被迫后撤。西路军杨业由于得不到主帅潘美的支援,在陈家谷口(今山西宁武东北)战伤被俘,绝食三日而死。太宗从此放弃了收复燕云的计划,采取守势。辽国却转守为攻,不时南下侵扰。
景德元年(1004),辽承天皇太后、辽圣宗又大举进犯,回避了对一些城市的攻坚,直趋黄河岸边的澶渊(今河南濮阳附近),逼近宋都汴京,宋廷一片慌乱。大臣王钦若主张迁都升州(今江苏南京),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只有新任宰相寇准等少数人力请真宗赵恒亲临前线,以振士气。真宗进入澶州后,两军处于相持局面,结果在当年十二月与辽国订立了“澶渊之盟”——(宋以辽承天后为叔母,每年向辽输纳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两国自此相对平静了一段时间。危机过后,王钦若转而攻击寇准,说他把真宗当作“孤注”一掷,订立耻辱的“城下之盟”。寇准因此被罢相。
宋与西夏的关系更令人头疼。北宋初年,谠项族首领李继捧是一个比较软弱的人物,而宋太宗多少还有些树立威信的兴趣,通过一些谈判,继捧入朝,献出四州。但继捧的族弟李继迁闹了分裂,重新宣告独立,并向辽求援。辽立即册封继迁为夏国王,并把义成公主许配与他。宋太宗任命李继捧为定难节度使,并赐名赵保忠。保忠向宋廷保证继迁决心悔过,太宗又赐名李继迁为赵保吉。宋廷以为这样一来,西边仍然是赵姓的天下。可是,李继捧失败了,匹马逃回。李继迁则不管自己姓李姓赵,是继迁还是保吉,终于夺回祖先的地盘。真宗即位,承认继迁独立的事实,并授以节度使。继迁却看准了宋王朝的虚弱,向西扩张,拿下灵州(今宁夏宁武),不久将灵州改为西平府,建立了他的王国。李继迁后来战死,子李德明即位,在攻略河西诸州后与宋修好。宋册封德明为定难军节度使、西平王,每年“赐”银一万两、绢一万匹、钱二万贯、茶二万斤,并重开榷场,进行贸易。
德明死,子元昊继位,将都城兴州(今宁夏银川)升为兴庆府。宝元元年(1038)筑坛受册,国号大夏,并撕毁勉强维持了二十年的宋夏和约,屡犯宋境。宋朝在西边驻军三四十万,但因诸将直接听命于朝廷,作战时互不联络、相援,难以合力攻敌,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北)、好水川(今宁夏隆德北)、定川寨(今宁夏固原西北)三次战役,宋军大将刘平、石元孙被俘,任福、葛怀敏等战死,伤亡惨重。而辽兴宗又于庆历二年(1042),趁宋朝疲于西线战事,以武力恫吓手段,迫使宋每年赠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郑重声明:

本站所有活动均为互联网所得,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处理

随便看看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