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情感

在公交车上没了第一次 地铁里一点一点的进入有反应

作者:时间:2021-11-20 07:14:39分类:情感

简介    什么能代表现代都市?在列举出的所有可能的答案中,一定不会少了地铁。中国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地铁线正式开通的40年之后,它也已经成为在一线大城市生活的中国人几乎天天打照

  什么能代表现代都市?在列举出的所有可能的答案中,一定不会少了地铁。中国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地铁线正式开通的40年之后,它也已经成为在一线大城市生活的中国人几乎天天打照面的“基础设施”,仿佛已经被城市彻底消化吸收,完美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不过事实是,地铁并非像水和空气一样由于被日常化在生活中不被特意提起。它依旧频繁出没于微博热搜、报纸头条,扮演着平静生活之流中的“刺点”。地铁的速度与效率带来便利,修建过程中的大兴土木也引起着重重非议。我们在地铁上重复着既定不变的路线,又在车厢里撞见我们从未撞见过的外乡人和卖艺者。它是城市中最大的流动公共空间,却也汇聚着最庞大的“群体性孤独”。明明昭示着现代性的“进步”,却不断成为反乌托邦科幻中的主角。

  效率与困扰、标准化与多样化、常规与反常,公共与私人,地铁是一个如此含混而矛盾的空间,以至于围绕它日复一日上演的故事,几乎与它穿越的城市一样,复杂迷人而又难以定义。这条呼啸而行的银色长龙在地下绘出另一个“折叠”的城市,搭一趟地铁,你就能领悟城市生活全部的真义。就像阿尔芒·卡玛戈在他的《巴黎速写》中写的那样:他在格勒内勒咖啡馆喝上一杯白酒/看着班班地铁经过半空/刹那的阳光灼刺他的瞳孔/他想到爱情、死亡与虚空。

  本文出自11月12日专题《城市人类学》的B05。

  站名

  在某种程度上,速度已经改变了我们认知城市的方式。如今,我们是如此习惯于从一个地铁口进入,把自己埋入书籍或是短视频的世界,再从另一个地铁口穿出。别说前往一个陌生的城市,即使是生活了三五年的地方,现在提起它,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可能并不是多么复杂的景观,而是在地铁中抬头就能看见的那些闪烁的站点所勾勒出的冰冷光弧。

  甚至,这些站点本身已经成为了城市的年轮,刻印着高速奔驰的痕迹。在小说家卡尔维诺眼中,城市是复数的,“一个包裹另一个,一个限制另一个,一个填塞另一个,无法分开”。这种感受在许多历史悠久的城市里会尤其明显,比如巴黎、北京。在这些地方,城市的前世今生犹如叠累的地层,凝缩在街头巷尾。你在地铁中不经意间穿过的这些看似空洞的光点,背后同样藏着历史的低吟。

  有人专门对北京地铁站名进行了一番考古:5号线的“刘家窑”附近曾经确实有窑。而与之相近的“蒲黄榆”,则是因为地处上世纪60年代的蒲庄、黄土坑、榆树村之间而得名。1号线的“大望路”,因邻近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阿济格的墓地,曾经差点叫了“八王坟”……对于老北京来说,这些地名背后的故事或许早已耳熟能详。但在黑黝黝的地铁隧道里,乘客们只能盯着站名,遥想此地当年的故事。

  虽然中国的第一条地铁诞生于北京,但上海地铁的故事,最能见出它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扭转了轨道交通在上海的命运。地铁成为上海对标国际大都市最显见的追赶目标。当时,上海影响最大的市珉报刊《新珉晚报》,在1980年代刊登有关海外城市地铁的文章就达到上百篇。除了常规的“便珉”,与地铁相绑定的话语更有大家对“进步”的憧憬。地铁建设需要晸府投入庞大资金,这也让地铁建设变成“技术崇高”的神话,巩固着人们对城市飞速发展的乐观憧憬,以及对国家治理能力的信心。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郑重声明:

本站所有活动均为互联网所得,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处理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