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松的小说塑造了当代中国文学中可能是最重要的地铁意象。文员老王坐上末班地铁,却目睹乘客们被一群怪人装进溶液里,而他在劫难逃;一趟列车开始不停靠任何站点,满载着乘客飞驰,随着时间的流逝,乘客们开始演化为不同的物种,车厢也成为新的“丛林社会”。韩松的“地铁”成为了一个现代版的“铁屋”,承载着对现代性下人之异化的深切批判。
另一个与地铁相关的著名当代文本,是村上春树的《地下》。在这本书中,村上一反常态写起了非虚构。通过走访1995年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的许多相关人士,他试图拷问事件的始作俑者奥姆真理教的行为动机,以及其背后潜藏的社会的问题。村上发现了奥姆真理教这类邪教所创造的“封闭性物语”:回避价值的多元可能性,不断自我确证。他甚至认为,这种封闭性可能不仅存在于邪教分子身上,也深藏于我们这个时代许多“善良的人”心中。
不论是虚构还是真实,来自中国和日本的两位作者都在自己重要的文本中选择了地铁作为自己现代性批判的载体,这或许并非偶然。有什么比地铁更能承载城市所象征的现代生活的两面性呢?大城市有层出不穷的工作机会,也生产着大量不堪KPI重负的心灵,它解放人也异化人。当我们为白天地上城市的繁荣而欢欣,我们也同样能看到末班地铁中人们脸上的倦容。
同样在作为城市重要交通工具的地铁上
有人专心看书
有人伸出双手传递温暖
有人却在此打架斗殴!
接下来小铁带大家一起回顾
近半个月地铁上的那些事~
老人地铁上认真看英文笔记

11月4日,湖北武汉。赵女士乘地铁8号线时,发现一老人默默看着手上的笔记本,当时车厢内比较拥挤,而老人丝毫不受影响。

小铁有话说
看书是个好习惯,但乘车时阅读书籍容易造成眼睛疲劳,随着车身的摇晃,会造成书报等读物与眼睛的距离、方位变化不定,可能会影响视力喔~铁粉们要注意用眼健康。
来自陌生人的温暖
济南晚间地铁上,一位女孩趴在行李箱上睡着了,行李箱正随着行驶的地铁晃动。

旁边的乘客看到后,用脚抵住了正在晃动的行李箱,让这个女孩子能安心睡觉。

小铁有话说
一个小小的举动,是来自陌生人的温暖,希望这些温暖能够一直传递下去。
深圳地铁提供的“线上情绪出口”
深圳地铁在后海站开启了“找张椅子歇一会”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