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池的校长任期到2004年结束。他在一篇《衡水中学是怎样成为全国名校的?》文章里详细谈了建立精神特区、用素质教育提高升学率、公平竞争、激发激情等办学理念,但在很多前去取经的同行看来,所谓"衡水模式",就是通过半军事化的封闭管理、使师生长期处于亢奋状态、挖掘他们应对考试的极致。
"衡中的大门这些年都是敞开的,可以让别人随便学。但他们学到的只是皮毛,内在东西是学不走的。"李金池将其精髓概括为"精神家园、精神特区及一种激情"。在他那篇总结性的文章中,他说要让全校师生的工作和学习都充满激情,要为学校的教育注入生命的激情。
从早5点跑到晚10点
激情是由无所不在的仪式与严格的规范来创造的。
在衡水中学,有着"两眼一睁,开始竞争"的说法。
2003年,林倩考进了衡水中学。她考了30多名,她的学号也根据名次,定为30多号。以后的学号,则根据每学期末或学期初的考试成绩重新排定,"都是各学校的尖子考进去的,谁都不甘心比谁差"。
在网上,流传着衡水中学学生的作息时间表,上面规定着早上5点半起床到晚上10点10分熄灯期间的每一项任务,具体到洗漱、整理内务、早操等。
在林倩看来,衡水中学像一个"场",进去了,就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不由自主地跟着跑。
对外校参观的老师来说,衡水中学最让他们震惊的是每天早上的跑操。2003年4月,北京海淀区校长团到衡水中学参观跑操时,学生们喊得震天响的口号声,引得一些校长潸然泪下。他们对李金池感叹,"你们的学生有种压倒一切的气势。"
高中毕业6年后,林倩还记得他们班当时喊的是"243班,如日中天,团结一心,共享苦甘"。褚伟则回忆,他们曾喊过,"信心百倍、斗志昂扬、全力以赴、助我辉煌";到了高考前,则索性喊,"421班,高考必胜、高考必胜、高考必胜"。
"能喊多大声喊多大声,喊起来觉得特别有集体荣誉感。"现在回想起来,林倩觉得有些幼稚,"在当时,可能是给自己一种动力,也是发泄一些压力。"
"跑饭"则是由衡水中学学生们原创的词汇。有学生曾写《跑饭传说》:"跑饭若是一幅画,当为徐悲鸿笔下的奔马;跑饭若是一部曲,当为贝多芬指间的《命运》。"
衡水中学的时间表规定,吃饭时间为每天中午12点到12点45分。而大部分学生为多争取一些学习时间,会在短短几分钟内完成从教室冲到食堂,打饭、吃饭等一系列动作。
为同学们健康考虑,学校不得不安排人站在教学楼到食堂的拐角处专门抓"跑饭",但学生们顶多在经过拐角处时放慢脚步,然后继续跑。还有人为节省吃饭时间,索性把零食藏到被子里、橱柜里,饿了拿出来吃两口。
"老师再三说,你多利用一分钟,可能高考的时候就比别人多得两分。所以没有人愿意浪费时间。"林倩感叹,"那种生活和状态,没经历过的人没办法理解。"
毕业后,林倩在"人人网"上看到一张衡中的照片——教学楼每一级台阶上,都贴有动能定理等数理化公式。她笑了,"这也太霸气侧漏了,我们当时还没有这么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