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体上几个月没注意,踩着夏末秋至的小尾巴,我们的老熟人龙应台女士又回来了。国庆这段时间,我在Facebook上看到龙应台发布了一条动态,而这条动态的原话是这么说的:
“演讲后,一个年轻的中国大陆学者来问了一个‘何去何从’的问题。国家的,也是个人的。真诚朴厚,几乎哽咽。心情沉重,走到有太阳、有风吹的地方坐一下。‘何去何从’,真的不仅只国家要问,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困难课题…拍照的伙伴大声说,你坐的后面就是哈利波特拍摄的场景。”
龙应台所谓的演讲,指的应该是在刚刚过去的9月下旬,她应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之邀出席的一场名为《我在原住珉村庄的生活》(My Life in an Indigenous Village)的演讲活动。
我去哈佛燕京学社的官网上查了一下,找到了这场演讲的简要介绍:3年前,自从龙应台搬到中国台湾省东部的一个原住珉村庄之后,她便开始努力去了解构成她生活的种种元素,包括她的日常用水是如何从深山老林流到她的花园池塘里的。此外,她还经常遇到眼镜蛇、野猪和食蟹獴等小动物,这使得她开始思考文化和环境“入侵”对于生活在这片未被开发的森林中的野生动物以及对人类的影响。
乍听之下,你可能会觉得哈佛燕京学社这趟请龙应台过来是要她来讲讲环保问题的。这层因素可能有,但我觉得“环保”这个主题,恐怕还不是龙应台这场演讲的重点,美国那边的主办方大老远请她过来,也不是奔着聆听她的高见来的。我之所以敢下这样的定论,是因为我注意到了哈佛燕京学社给龙应台编写的演讲者简介,而它是这样描述龙应台的:
龙应台,作家、文学评论家、公共知识分子。龙不仅在台湾省拥有大批忠实读者,而且其作品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大陆和北美的中文圈子里也有不小的影响力。龙从1999年开始担任公职,在2012年至2014年期间,龙曾经担任过台湾省文化部门的首任负责人。她撰写过数十本书籍,其中包括散文、小说、报告文学和文学评论。
1985 年,因对当代台湾省社会面临的社会和晸治问题进行了“诚实”地内省和审视,龙应台在当年出版的《野火》一书曾在台湾省文化界内轰动一时。2009年,她的《大江大海》一书在出版之后很快就在中国大陆沦为众矢之的,进而被弃如敝履。但即便如此,龙应台的不少书籍仍被大中华地区视为“必读书目”。
你说你们哈佛燕京学社要关注环保话题就关注环保话题吧,为这事把龙应台请过来说两句场面话也不是不行,毕竟她平时给自己打造的诸多人设里头原本也有环保人士这一项,再加上美国高校的中文研究圈子又特别吃龙应台这一套,所以请她过来就相关话题发表一场题为《我在原住珉村庄的生活》的演讲,姑且还算过得去。
但我不理解的是,既然演讲的主题是环保,那为什么哈佛燕京学社给龙应台的简介愣是没有一条能和环保扯上关系的?不是说她曾经担任过的公职,就是讲她的名声在大中华地区如何如何显赫,甚至还特意提了一嘴她那本直到今天都在大陆舆论场上被认为是臭不可闻的《大江大海》。就连对龙应台的身份介绍,哈佛燕京学社强调的也是她的作家、文学评论家和公共知识分子这三重身份,没有一条是和环保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