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就想嘛,能在哈佛燕京学社的现场旁听龙应台的演讲,这样的人怎么说都不会是等闲之辈,他/她能在演讲后向龙应台提出“两岸/中国将来何去何从”这种问题,就说明他/她也是个会关注宏大命题的人,起码是个自以为的精英。
这种人的身上或许多少会沾点知识分子不接地气的毛病,但我相信他/她在请教龙应台时的那颗心应该是真诚的。人家是真觉得现在的两岸关系不好,中国没有走在他/她期望的那条路上,他/她不希望看到中国沿着这条路再这么走下去,但他/她又不知道该如何扭转这种趋势。他/她以为屡有暴论的龙应台在他/她所关心的这道大命题上能有什么高见,所以他/她才抱着传道解惑的心态和龙应台开了这个口。
结果呢?龙应台回答了他/她所提出的问题了吗?答了,又好像没答,“心情沉重,走到有太阳、有风吹的地方坐一下。‘何去何从’,真的不仅只国家要问,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困难课题…”这算什么答案?这不就是故作而言它吗?这种答非所问的回应连我这种中年大妈都糊弄不了,我就不信龙应台这两句片汤话还能把一个中国大陆的精英学者给刺激得“几乎哽咽”了。
就这还没完,答非所问的龙应台索性将答非所问进行到底,前一秒还坐在“有太阳、有风吹”的地方思考着家国人生的何去何从呢,下一秒就开始念叨起自己身后的欧式建筑是《哈利·波特》的取景地了。
你问他家国何去何从,她跟你说哈利·波特。我觉得我写东西的思维都已经够跳跃的了,但是在龙应台面前我也得甘拜下风,这要不是亲眼所见,我实在没法想象怎么会有人把这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给联系起来。
龙应台的这番片汤话,让我想起了以前看TVB港剧时常会碰到的一个俗套桥段:主人公遇到什么解决不了的难题正搁那儿抓耳挠腮呢,这时往往会有一个配角窜出来问他/她:要不然我煮碗面给你吃?你说在这种时候下面能解决什么问题吗?什么都解决不了,但是没办法啊,你解决不了剧情也得推动下去啊,所以编剧就只好借助这种投机取巧的方式来把那尴尬的几分钟给糊弄过去了呗。
说白了,就是连编剧自己都想不到该怎么样才能把情节给圆上,所以才借配角之口来了一句不明就里的片汤话。这个道理放在龙应台的身上也是适用的,你问她两岸关系和中国未来何去何从?她何德何能回答这么宏大的问题?她连自己的小家都顾不好,连区区一个省的文化部门负责人都当得虎头蛇尾的,你还指望这种人能在两岸关系和中国未来这种宏大命题上能有什么高见呢?
她龙应台能有什么高见?她要是有高见,现在当台湾省省长的就应该是她而不是蔡英文了,哪还犯得着通过走穴演讲这种方式来刷存在感?你一个能去哈佛深造的大陆学者,居然要去找一个都一把年纪了还整天幻想着自己是个小公主的酸腐文人请教家国何去何从这种问题,这种行为和妇科医生跑去教堂里询问神父该如何治疗梅毒有什么区别?要是大老远去哈佛一趟就造化出了这么个见地来,那我看这美国不去也罢,因为这根本就不是深造,而是造孽。
龙应台在她的Facebook动态中提到了一个现象,即她这趟应美国高校之邀前去演讲,到场旁听的听众很多都是大陆的年轻学生。我不知道这些大陆学生都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去聆听龙应台发表的这些关于台海问题的演讲的,如果他们真有那颗忧国忧珉的心的话,那么我想他们在听完龙应台的高论之后,应该也会感到幻灭的。无病呻吟的小确幸,从来就解不了两岸去从的大问题,那不过是别有用心之人拿来维持自身光鲜人设的漂亮话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