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情感

老师把我手伸到她裙子里 老师晚上叫我去她补课

作者:时间:2020-11-08 21:24:54分类:情感

简介    我是一名幼儿园老师,感觉现在的孩子真是一批不如一批,两只手还不如残疾人灵巧,遇到困难只会哭着叫妈妈,甚至有的孩子5岁了,还只会喝奶。如果犯了错,家长竟然说:您批评我,别说孩

  可怕的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却多半是没有热情和理想,顶多只有野心的“空洞的人”。

  人没有了热情和理想,不只是可憎,也是种自残。就像上面所提到的,人活着靠的是意义感,但意义感来自人的热情与理想。没有热情和理想的人,只能用野心去包装他的空虚和恐惧。

  当然,我们不可能去和小学学生谈人生的大道理。但是,大学生如果可以被激发出一点理想来,首先他必须先在中学时代就培养出足够的热情。但是,中学生可以有热情,其实是国小阶段就该萌芽了。如果小学学生从来都没有见过大自然,没有在大自然中体会到独处的喜悦,他们不会甘于寂寞,而会去创造自己的快乐:电玩、电视、逛街、漫画,再无聊的刺激都好。可是,孩童天生是有能力从大自然、小动物中培养出较细腻、安静、自得其乐的快乐的。

  如果我们带他们去看海边的沙蟹,他们可以疯了似地玩一整天都不想回家;甚至于没有任何生物,只要有一堆沙和海水,他们就可以玩到天黑都不想回家。这样子地长大的孩子,以后你要教他“快乐不一定要用钱买”,他很容易就可以懂;不曾有过这种童年经验的都会小孩,要教他“不费钱的快乐”是不可能的──明明他一生的快乐都是用钱买的!孩子是充满好奇心的,只要有适当的引导和机会,他们么都可能会喜欢,甚至还可能很投入。

  带他们到山上去玩溪流,到新竹县郊区看客家建筑,说不定他们长大后的业余嗜好就是登山、摄影、地方文史或建筑,甚至于这些兴趣说不定就发展成他们一心一意要从事的职业。兴趣愈广的人,他未来的一生愈亮丽、开敞、宽阔。书没读好,中学时候还来得及补救;小学毕业时沾染上无聊的嗜好,或者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兴趣,要期望他以后有热情就很困难了。

  对于各种艺术的兴趣或才艺的培养,能在小学阶段就开始最好。儿童的音感,六岁以前必须开始训练,否则愈大愈难培养。很多人让孩子上才艺班,却不知道为的是什么。等到小孩子艺术方面的兴趣真的超过对功课的兴趣时,却又慌乱起来,怕小孩功课不如人。

  对我来讲,艺术不是一种“内在美容”的手法,也不是社会地位的象征。艺术所以重要,首先是因为它是人类可以用来表达情绪的有利工具。每次看到南美黑人连在教堂唱圣歌都会身体随着韵律摆动,我就既羡慕又感慨: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竟然变成没有能力抒发内在情感的族群?

  启发人类情感的最有利环境,一是大自然,一是艺术与文学。大自然没有言语,但是细心去体会的人,却可以在大自然的各个角落里,感受到能令人整个心灵都舒展开来的那种喜悦和饱足:在春天温润的空气里,秋天清澈透明的光线里,相思林和木麻黄的姿态里,从林间撒落下来的阳光里,西风咆哮而过树林,溪边迎向暮霭的秋芒,夏日午后随着凉风而来的荷香等等。我们如果能够培养下一代欣赏大自然的能力,他们一生可以得到的满足,将远胜于单纯的金钱收入。

  但是,艺术的直观,不单纯是与生俱来的天分,而是先天禀赋加上后天的学习。绘画有绘画的语汇,音乐有音乐的语汇,虽然他们是人类共通的语言,但是它们却自成一格,和文字语言的表达方式完全不一样。如果我们对线条内在的情绪不敏感,对色彩和肌理背后的情绪不敏感,我们还是很难感受到绘画背后的涵意。如果我们对旋律线里节奏的松紧情绪不敏感,对于不同声部间的对位关系不敏感,我们照样很难体会音乐较深的一面。当然,要培养出一个人对艺术的敏感力是需要时间的,也没有说非从小学开始不可。但是,愈早开始,总是多给小孩一个机会。

郑重声明:

本站所有活动均为互联网所得,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处理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