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形成完整的产品谱系后的今天,空客并不急于推出新机型,重点转向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同时密切关注波音在下一代中型客机(简称NMA)和小型客机(简称NSA)方面的动作,准备后发制人,错位竞争。
空客的成功关键在于不简单地复制成功的现有产品。这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在成熟市场里杀出重围的必须。欧洲幅员不大,人口密集,60-70年代的欧洲市场需要容量较大但航程不太长的宽体客机。洛克希德L-1011“三星”和麦道DC-10都是三发的,定位于中远程航线,短途使用经济性不好,四发的波音747用于短途航线的经济性更糟。空客以双发宽体中短程入手,推出A300,精准定位于欧洲内部和美国国内航线。机舱截面足够安排2+4+2的座位,宽大舒适。与波音767的2+3+2相比,营收空间占比更高;与3+4+3的波音747相比,任何旅客最多只需要跨过一个邻座就可以走上走廊,便利性和舒适性提高。地板下的空间正好并排容纳两个标准的LD3航空集装箱,既避免旅客行李散装的麻烦,也便于在有余力的时候捎带一点货物,赚点外快。
A300的机体截面高度成功,自然沿用到深度改进的A310,并继续沿用到A330/340。共用的机体截面意味着不同飞机之间共享机体的基本设计和制造工艺,大大降低设计、制造和适航性认证的成本。但从真理向前多迈一步,就要成为谬误。空客试图在A350继续沿用同一机体截面时,遭到珉航业界的强烈反对,最后只好推倒重来,加宽机体到与波音787一样的3+3+3。A350的全称是A350XWB,XWB意为“加宽机体”。

空客和波音在很多风格上都存在差别,包括座舱设计风格